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南新闻
“大洋一号”探秘:神奇生物在400℃高温还能活
2006-08-07 16:39:33  来源:厦门日报  【字号

  “大洋一号”昨举办公众开放日,神奇生物令市民惊叹

  本报讯 (记者 何书彬)一踏上“大洋一号”这座“迷宫”,市民们就被纷纷吸引住了。尖端设备、科考成果、驾驶室还有科学家们在海上的生活都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昨天,“大洋一号”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我市科技、教育工作者,中学生以及涉海单位工作人员等共计500多人分批登上“大洋一号”“探秘”。

  大量先进装备“解剖”深海

  为了方便大家参观,除了开放驾驶室和大量实验室外,“大洋一号”的科研人员还把餐厅“贡献”了出来,做成了一个临时的展览室,用来展出最新的科考成果,并采用图片加解说形式,让大家更详细地了解“大洋一号”。

  电视抓斗、深海浅钻、声学拖体……一个个陌生又新鲜的名字让大家对各种“解剖”深海使用的先进武器更加好奇。科研人员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洋调查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18个航次的调查工作。与以往的17个航次相比,本航次使用的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达到了“定点解剖”高效率、高质量的标准。比如,过去在深海取样时,由于定位功能和信号传输质量不到位,取样范围只能精确到五六百米甚至是几公里。而本次航次的取样定位已经能够精准到10米之内。我国自主研发的电视抓斗(在海下抓样本时,可以通过安装在抓斗上的摄像头,在船上就能像看电视一样,看清水下目标)、深海浅钻等器械也表现出了十分优良的性能。针对本航次海底硬度大、普通抓斗容易抖动造成取样不准的特点,科考队员特意还为抓斗安上了一对“翅膀”。当抓斗接触到深海海底时,就会打开“翅膀”形成两个支撑脚,将抓斗稳稳地固定住,达到精确取样的目的。

  在实验室里,大家看到各种设备上都拴着一根绳子。科研人员解释说,“大洋一号”可以抗8级大风,遇到大风浪时,这些绳子就可以固定好设备,防止它们被损坏;参观完驾驶室,很多人仍觉得意犹未尽,一名老先生走在楼梯上还向科研人员提出问题:“大洋一号”和“雪龙号”有什么不同,“大洋一号”能不能破冰?

  研究成果将提交联合国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初凤友研究员介绍说,此次科考在北太平洋深海采集到了800多公斤矿石,600多公斤岩石和近3吨的沉积物样品,这些样品及相应的数据将为全国的深海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其进一步的研究成果还将通过政府提交给联合国海底管理局,丰富全人类对深海矿区的认识。

  在由餐厅“改装”成的展览室里,一系列图片生动地展示出“大洋一号”在科考中使用的设备和科考成果。7吨折臂吊、载荷25吨的A字架、高压空压机、8000米CTD绞车等设备和拖网取样、抓斗取样、浅钻取样等科考作业以及锰结核资源调查、富钴结壳调查等内容都紧紧抓住了大家的目光,不少人靠近科研人员从深海采集的岩芯,仔细“鉴别”它们和常见的石头有什么区别。

  最吸引人的是热液硫化物调查。2005年4月2日至2006年1月22日,“大洋一号”历时297天,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科考。在此期间对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进行了热液硫化物矿床的调查,并在东太平洋海隆成功采集到共约500千克的热液硫化物、已经熄灭的硫化物烟囱体、热液沉积物以及一些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生物。此次科考为中国海底热液硫化物的调查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

  “哇,高温400℃的地方还有生物生存,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听了科研人员的解说,大家不禁发出惊叹。科研人员说,科学家们也在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海底热液口附近的微生物仍然能够生存;能否从这些微生物中提取酶和基因,研制出对人类有益的药品?据科学家估计,这些被称为“耐热冠军”的微生物,蕴含着高达2000亿美元的市场开发潜力。

【责任编辑:林志彻】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