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党报热线
盛国先:三坊七巷白墙黑瓦间“塑”传统文化(图)
2011-03-14 21:14:13  作者:吕路阳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13日下午,记者来到马尾天后宫,只见一名工匠正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对大门墙头进行灰塑。一只长约30厘米的白色小狮子跃入记者眼中,他用手中的小手铲从桶里挖一些白色的“料”,细致刻画狮子的嘴巴。这名工匠就是天后宫专门从三坊七巷临时“挖”来的盛国先。

  记者对盛国先的采访就从他手下的白色小狮子开始。

  盛师傅说,做一头这样的小狮子大概要用10公斤贝壳。贝壳一定要大海里的才行,贝壳晾干后先用火烧,再磨成粉。不过,光有贝壳灰还不行,还要在里面加一些细沙子、白醋、盐并搅拌均匀,最后加上麻毡。“盐加进去,会让贝壳灰做成的灰塑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加快变硬;麻毡是全天然的材料,从树上剥下来敲打而成,会让做好的灰塑不会开裂。”盛国先说。

  古庙上的灰塑作品,既有龙凤蝙蝠等祥禽瑞兽,也有山水花鸟。这些精美绝伦的灰塑,全部出自盛国先一人之手。盛国先说:“除了春节回了趟老家,我几乎没跨出这个大门,每天都要在墙头上要干10个小时。”

  13岁那年,盛国先被在余干县文化馆工作的堂哥推荐去做毛主席塑像。盛国先一人干了半年,把塑像弄出来了,没想到反响不错。他平生第一个雕塑作品后来被安置在县城中心广场上,成为当地一个地标性建筑物,盛国先的名声在当地叫响了。

  1986年,在家乡小有名气的盛国先被在福州当兵的老乡“鼓捣”着来到福州。当时福州城门一带有很多祠堂、庙庵、寺观,盛国先开始显示出他在灰塑技艺方面的天赋,“那时我最常做的就是返修灰塑,别人做的活东家不满意,我就被叫去返工”。

  2006年,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坊巷内有不少复古建筑,墙头还有形态各异的灰塑和彩绘,花鸟、山水、人物造型丰富。由于年久失修,很多灰塑都急需修缮,当时在福州灰塑做得好的人不多,让谁来承担修复、再造这些民间文化遗产的重担呢?正当三坊七巷管委会工程部相关负责人一筹莫展时,有人向工程部推荐了盛国先。

  盛国先的灰塑才能再次得以展现。5年里,盛国先每天穿行于白墙黑瓦之间,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5年下来,他修复或重建了林聪彝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林则徐纪念馆、谢家祠、刘家大院、王麒故居、水榭戏台、小黄楼等百年老宅的灰塑,这些全部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灰塑在懂行的人看来,反映的是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吐玉书的麒麟,说的是大圣人孔子诞生的典故;线条清冷的松竹梅,是象征中国知识分子高洁品格的“岁寒三友”;还有象征多福的佛手、比喻长寿的寿桃、代表幸福的蝙蝠……不要小看灰塑里每一笔细致的雕刻,它们的背后可是大有门道。

  在盛国先的印象中,最难修复的当属水榭戏台里的假山。“我整整干了56天才完成,你想想,要在石头上用钢丝打坯做出一个个浮雕,还要千姿百态、不能重复,完全要靠自己,你说难不难?那个工程搞下来,我整整掉了13斤肉。”

  马尾天后宫的灰塑返修工程完成后,盛国先还要赶回三坊七巷参加更多文保单位的修复工作。虽然很累,但盛国先觉得很值。“在福州搞灰塑的人不足20个,只有我是外省人。这么多年来,我全部精力都放在三坊七巷的修复上,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没有白来福州,我为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福州日报记者 吕路阳/文 叶义斌/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黄丽红】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