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上市!不要一起吃!
入秋了,来一份新鲜出炉的香甜板栗,再来些酸甜的山楂解腻,那滋味可真惬意。
但要注意,板栗和山楂混在一起吃,可能存在健康风险。
这不,浙江47岁的张先生(化名)就因此进了医院。
胃里长出5*8cm的结石
问题出在吃
“我实在顶不住了,要不做个肠镜吧。”面对一进诊室就提出要求的老张,浙中医大二院(省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孙传涛副主任医师还有点好奇。
仔细询问后得知,原来老张感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已有近半个月,这两天腹痛加剧,还都是黑便,这可给他吓坏了:“不会是肠癌吧……”之后,孙传涛医生为老张安排了胃镜和结肠镜检查。
一查,老张的肠道很健康,但一年前同样健康的胃里却出现了一个5*8cm的结石。
为弄清楚这么大颗结石究竟是咋来的,孙传涛医生带着老张细细复盘这半个月前的饮食,这才发现端倪:但凡一到秋天,老张就喜欢躺在院子里的摇椅上吃板栗和糖山楂,两天前,他甚至一口气吃了半斤山楂,殊不知这“秋日限定”美味吃多了也不行。
胃的问题大多都来源于吃。病因虽然找到了,但如何处理这块巨大结石,也是个问题。
孙传涛医生最终决定在无痛胃镜下使用省新华医院消化内科自制的碎石器。仅20分钟左右,张医生就成功将老张的巨大胃石碎成小块,外加术后配合口服溶石药物,老张的腹痛症状消失,复查时,胃内也没石头了。“还好不用动刀子,以后再也不敢一下子吃这么多山楂了。”逃过一劫的老张仍心有余悸。
山楂和板栗一起吃
真的会长结石吗?
不只是老张,此前也有网友发帖称:妻子因为一晚上连吃了大量的山楂和板栗,出现了严重胃痛,去医院就诊后初步诊断为胃炎(去年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胃石。
他还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诊断单据,并提醒大家板栗和山楂不要一起吃。
健康杭州也曾发布提醒:不要一起吃。
俗话说:八月的梨枣,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栗子笑哈哈。不少网友表示一般卖板栗的旁边就是卖山楂,这俩是搭配着一起卖的。
那么山楂和板栗一起吃,真的会长结石吗?
“山楂富含鞣酸和果胶,板栗富含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同时进食后,在胃酸作用下,鞣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混合后会形成不易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物,鞣酸蛋白沉淀物与植物纤维、果胶等食物残渣混合在一起,则会如同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终形成胃结石。”孙传涛医生解释,当然已经混了吃的朋友也不要过于担心。
是否产生结石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差异和食用量影响,并且通过脱涩处理后的山楂,鞣酸含量会降低。对健康人而言,即使产生少量鞣酸蛋白沉淀物,也可随着胃肠蠕动排出体外。
消化内科医生提醒,不建议大家空腹食用柿子、山楂、黑枣等富含鞣酸的食物,也不要把橘子、猕猴桃等酸性水果与板栗、螃蟹、肉类等高蛋白食物一起吃。
有胃炎、胃溃疡及胃肠动力不好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应尽量少吃柿子和山楂,更不要混着吃。
若进食后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请尽早就医。
当下正是山楂、柿子、板栗、螃蟹等大量上市的时节,它们都是不少市民的“心头好”,对于那些爱吃柿子、山楂、黑枣等富含鞣酸食物的市民,医生提出了4个“不要”:
1.不要在空腹时候食用;
2.不要大量食用;
3.不要和酸性水果一起食用,如橘子、猕猴桃等;
4.不要和高蛋白食物一起食用,如螃蟹、肉类等。(钱江晚报 潮新闻 部分内容综合自杭州市中医院)
- 肾结石患者不能补钙……是真是假?| 谣言终结站(2024-10-18 15:03:58)
- 三餐不规律 女子胆囊长出30多颗结石(2024-10-14 08:08:49)
- 秋季水果香甜 吃对了才会健康(2024-10-14 08:07:31)
- 九旬老人备受肾结石折磨 医生巧施无创技术取石(2024-09-23 07:57:50)
- 福州男子胆总管结石密布,怎么取?医生亮出“黑科技”(2024-09-19 08:28:48)
- 老太腰部酸痛还尿血 旋转肾脏90度医生巧手除结石(2024-09-16 08:47:32)
- 正常肾脏约10厘米她的结石有6厘米 医生为贫血患者实施“零出血”取石术(2024-09-14 09:38:02)
- 肾结石患者不能补钙?菠菜炖豆腐都不能吃了?(2024-08-26 16:56:59)
- 这病最近“狂飙”,有人拖了4天差点丢命!医生:福建高发!(2024-08-05 09:19:45)
- 男子牙齿松动肾结石 病根竟在脖子上(2024-08-01 09:08:16)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