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会客厅|潘维廉: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本期嘉宾
潘维廉(WilliamN.Brown)1956年出生,厦门大学美籍教授,福建省第一位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人。曾荣获“中国友谊奖”、“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福建省荣誉公民、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其所著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寄送给习近平总书记后,收到总书记回信。总书记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而点赞。
2021年,潘维廉与泉州永春农民交流。(资料图)
“我见过‘林则徐’,还和他一起吃了饭。”“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我是闽南人。”……这些话都出自一名幽默风趣的外国人——潘维廉。近日,潘维廉作为侯官论坛嘉宾做客福州。论坛举办期间,他接受了福州日报记者专访。与潘维廉教授对话前,记者完全想不到,这位可爱的老外不但会说流利的普通话、闽南语,甚至还能教记者用福州话讲英语。
潘维廉怎么会和“林则徐”一起吃过饭?他对福州有什么样的印象?
今年10月,潘维廉和厦门大学的研究生一起参加龙舟赛。(受访者供图)
“和林则徐吃过饭”
这个老外很幽默
“您了解侯官文化吗?”
“‘猴’官我知道,我属猴。”
20日,潘维廉受邀参加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侯官论坛。候场期间,面对记者提问,潘维廉一边开玩笑,一边模仿起孙悟空的经典动作,周围的人顿时被逗笑。
“我第一次了解福州古老的侯官文化,是在见到‘林则徐’的时候,我还和他一起吃过饭!”登台发言时,潘维廉用一段美式幽默开场。原来,在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林则徐》中,他曾扮演鸦片战争时的英国全权代表乔治·懿律,与剧中的“林则徐”上演对手戏。
幽默是潘维廉给现场来宾的第一印象。标志性的八字须,一口流利的中文,幽默的话语,机智的反应……拉近了他与听众的距离。
1989年,潘维廉第一次来到福州,与福州结缘。谈起林则徐、严复、林纾等福州名人的故事,他如数家珍。“林则徐比我想象中更伟大,他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历史英雄之一。”潘维廉说,他曾在福州三坊七巷林则徐故居,与林则徐的后人进行交谈。他还参观过严复的故居,在严复的书桌前,想象一个人如何对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国家的现代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2019年,潘维廉再次环游中国,在嘉峪关与刻有“长城第一墩”的石碑合影。(受访者供图)
“不过,福州侯官能够孕育出许多林则徐、严复这样的开拓者,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毕竟,至少在五千年前,侯官人就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潘维廉说,“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遗址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而黄土仑遗址的历史则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侯官人不仅精通农业和渔业,还从事海上贸易。在汉朝和晋朝,商人们从东冶港乘船前往菲律宾等地。”
对福州如此熟悉,是因为常来常往。30多年间,因教授MBA课程,他时常往返于厦门与福州之间,成为福州的常客。“我来福州好几百次了!”“那您对福州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佛跳墙!”潘维廉不假思索地说,这道名菜在他对福州的印象中排名第一。
除了佛跳墙,他还喜欢吃光饼、鱼丸等福州传统小吃。福州三坊七巷和中国近代造船业的摇篮——马尾,也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福州变化很大,发展很好。”对于福州未来的发展,潘维廉满是祝福与期待。
2023年,潘维廉和同事、学生欢庆兔年春节。(受访者供图)
自称“没有多少文化”
书却一本接一本出
“我并没有多少文化……”侯官文化论坛的现场采访,久居中国的老潘也学会了中式谦虚。其实,在中国的这30多年,老潘出了20多本中英文书籍。
打开老潘的微信朋友圈,最近一条消息是有关新书获奖的内容。他用英文写的新书《TheEvolutionofChina’sAnti-PovertyStrategies》(《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演进》),入围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第五届“中国新发展奖”图书名单。这本书的中国版书名很亲切——《中国八万里——老潘走神州》。潘维廉入乡随俗,喜欢别人喊他“老潘”。
老潘热爱自驾游,有过两次自驾环游中国的经历,一次是1994年,一次是2019年,累计行驶里程超过20万公里。
“2019年的时候,我又重走当年走过的路线,1994年我自驾走了3个月,而这次只用了32天。25年前那些偏远不通路的村庄,如今公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老潘说,同样的路线、经过同样的地方,发生的变化让他惊叹不已。
交通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是25年间中国乡村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两次自驾游看到的变化让老潘深受触动,因此写下了《中国八万里——老潘走神州》,该书不仅记录了自己的路途见闻,还讲述了20名普通人物的生活变迁。
老潘笔耕不辍,此前陆续出版了《魅力厦门》《魅力福建》《魅力泉州》《魅力厦大》《美丽新平潭》等20多本关于福建本土人文的图书,2021年厦门大学建校百年之际,还出了一本《我在厦大三十年》,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在厦大的故事。当然,老潘最有名的一本书,是曾经寄给习近平总书记并获得回信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
《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精选老潘定居中国30多年来,写给美国家人的47封信,从一个长期在华生活的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当时临近2019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还向他拜年,祝他“全家‘福安’、一生‘长乐’”。老潘说:“我没有想过会收到回信,收到信后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也很吃惊!没想到总书记会花时间给我这个普通外籍教师写信。”
老潘现在又有新的写作计划,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写一本新书,是关于20个美国人在中国的故事。老潘介绍道:“这20个美国人,包括历史上的10个,还有现代的10个。历史上的包括抗战期间来华支援的一批美国人,比如马海德医生,马海德后来在周恩来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的包括曾在鼓岭生活过的那些美国人后人,我采访过其中的不少人,也想写他们和鼓岭之间的故事。”
老潘说,这本书将通过这20个美国人的故事,讲述他们热爱中国、对中国作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在中国生活后,心中对中国那份无法忘怀的情谊。
中文流利、热爱中国文化的老潘,通过他写的一本本介绍中国的书,成为促进中西方沟通交流的文化使者,这有点像当年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化的林语堂。为了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老潘不仅写书,还在今日头条、抖音、b站等平台开通了个人账号。他在今日头条的账号叫“不见外的老潘”,每月基本会制作发布10条视频。他还担任新航道“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形象大使,每年参与筹办国际竞赛“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老潘用各种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代言”,成为一个“老外网红”。
“以前有严复西游,现在应该是更多的西方人来东方看看的时候了。”老潘说,“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好,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责任也将越来越大。我要好好利用这样的机遇,让人们了解更好的中国、更好的世界。”
今年8月,潘维廉来福州参加“海丝好年华”活动。(受访者供图)
下个月回美过圣诞
以后都请家人来中国
在潘维廉的众多社会标签中,最出名的或许要数“福建省首位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
从1988年32岁时来到中国厦门,到1992年正式获得中国“绿卡”,他前前后后一共申请了四次。“我是闽南人。”在厦门定居下来后,他时常这样介绍自己。
1988年11月,厦门大学成为中国首批开设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课程的高校之一,急需专业老师,曾在美国创办过金融公司,又有管理学博士学位的潘维廉,很快就被聘为厦门大学MBA中心首位专任外籍教师。当时他每个月工资90美元,几乎是在美国开公司时收入的百分之一,但潘维廉从不后悔做出这个选择:“回想起来,这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的一次决定。”
始于对厦门的热爱,潘维廉逐渐爱上了中国。当他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发展变化时,却发现“国外朋友圈”质疑他,认为他被“洗脑”了。
令他意外的是,有一个中国学生对他说:“美国太好了,我喜欢美国,您能帮我去美国吗?”潘维廉发现,有这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潘维廉告诉他们:“全球金融重心正向亚洲转移。眼下确实很难,但是未来属于中国,而不属于西方。中国在你们身上做了大量付出,把你们的聪明才智用在这里吧。”
然而,一番劝解却被学生的一句话堵了回来:“你说起来容易,因为你可以随时离开。”
多番“刺激”之下,潘维廉决定申请中国永久居留权:“我想用这个举动表达自己长期留在中国的决心,表达对中国的信心。”
从最初计划在中国待2年左右,到在厦门大学“暂代教学”,眨眼间35年过去了,美国人WilliamN. Brown逐渐变成了在中国永久居留的老潘。他经常对人说:“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两辈子都要待在厦门。”
在潘维廉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神农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0年,并娶了一个厦门女孩为妻,前几年回美国继续上大学,刚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老二马太和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在非洲做医疗志愿者。老潘告诉记者:“我担心他在非洲那边不安全,他回答说这个不用担心,其实要担心的是吃饭的问题。因为他很喜欢吃中餐,刚去非洲时担心吃不到中餐,一段时间后他告诉我吃饭没问题,非洲到处都有中国人。因为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在非洲那里有很多工程项目,哪怕在非洲最偏僻的地方,他们也能看到中国人在当地帮助筑水坝、建桥梁、修铁路……”
“您会经常回美国探亲吗?”“我已经4年没回去了,过去的35年里,我只有两次在美国过圣诞节。下个月我会回美国过圣诞节,老二马太和妻子、孩子也会从非洲回来,这样我们一家人就会在美国团聚,一起过一次圣诞节。”老潘说,“但我告诉他们,这也将是我最后一次回美国过圣诞节了。往后,我要让他们带着孙子、两个孙女来中国看望我,而不是我去看他们。”
2021年,与潘维廉相濡以沫的夫人苏珊·玛丽,因为突发心脏病在厦门去世。在厦门生活了35年,潘维廉已经把厦门当成了自己永远的家,同大部分中国老人一样,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常常回厦门的这个家看看。
采访结束,临近分别,潘维廉又展露出幽默的一面,在现场教记者用福州话讲英语。
“你试试用福州话说‘酱油没了’。”
记者用福州话说了一遍。
老潘说:“像不像‘Seeyoutomorrow’。”(记者 林玉和 林榕昇)
- 福州加速建设水利民生实事项目(2023-11-27 08:28:08)
- 福马一家亲,同唱一首歌!两地携手创作福州语歌曲(2023-11-27 08:26:13)
- 福州定向越野公开赛在罗源举行(2023-11-27 08:22:58)
- 潮流运动“上新”,福州人爱上徒步,今天你登山了吗?(2023-11-27 08:20:29)
- 福州儿童友好阅读联盟成立(2023-11-27 08:12:40)
- 福州“阳光好少年”颇具塞尔维亚风(2023-11-27 08:05:39)
- 福州海警查获1起涉嫌非法采矿案 缴获海砂约7000吨(2023-11-27 07:53:29)
-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福建转办第四批群众信访举报件 涉及福州29件(2023-11-27 07:48:56)
- 福州市12345热线轮值单位领导接听电话通告(第6期)(2023-11-27 00:00:00)
- 猛降7℃!福州又要大反转!(2023-11-26 22:42:31)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