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想到画点蜡画就能赚钱,还不用天天来,能顾到家。”46岁的苗族妇女杨学芬20来天挣了3000元,也没耽误家里的事,这让她觉得这个年过得格外幸福。
与她一样觉得“格外幸福”的,还有同村的50多名绣娘,她们当中最能干的20来天挣了7000元。去年年底,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帮扶下,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成立了“妈妈制造贵州苗族蜡染合作社”,并与电商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聘请设计师对需要的产品进行设计,然后下订单由合作社组织绣娘进行生产制作。
贵州蜡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织金县,几乎每一个苗族妇女都会蜡染。贵州蜡染笔法严谨细致,所有图案都由绣娘们一笔一笔画出来,但不需要描红的样稿,因为纹样早就印刻在她们心里。
46岁的杨学芬从10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学做蜡染,学得一手好本领。但蜡染对于她来说只是业余爱好,农忙时要下地种庄稼,农闲时要进城打工,“风吹日晒的,别提多辛苦。”即便这样,日子也紧巴巴的。“十几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这几年,她要照顾身体不好的丈夫和年龄尚小的孙子,收入来源更少了。“幸亏有了合作社,做工顾家两不误,我要把好日子‘绣’出来。”
“最主要的是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时提升了产品的设计水平。”在合作社负责人杨泽友看来,订单式生产给了绣娘们“稳稳的幸福”。
“这样一来,非遗就活起来了,活起来的非遗更有价值。”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表示,“‘非遗+电商’模式不仅能让非遗焕发新生,更让当地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技艺增收致富。”
“以前是兴趣爱好,现在成致富法宝,如今收入多了,在家里腰板都挺直了!”合作社绣娘阳春的一席话引得大家开怀欢笑。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