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篇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都在深刻影响着孩子,及至一生。

父母的教诲、言行所形成的淡泊寡欲、仁爱向善、勤勉进取的家风以及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刚毅正直的德操,奠定了林则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令他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能永葆一颗赤子之心,风雨无阻地实现梦想。

  • 淡泊寡欲
  • 刚毅正直
  • 勤勉进取
  • 仁爱向善
  • “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在林则徐幼年时,林宾日时常教导林则徐,做事前先学做人,要“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当时考秀才必须由廪生保送,有个“身家不清”的人送来很厚重的礼物,请林宾日出具保送。中外动物专家和饲养员将苏州动物园池塘内的雌性斑鳖抬上岸。详细

  •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一生清廉,为官守道,严于律己,言出法随,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种思想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莫大关系。林则徐十岁那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按察使钱士椿等贪赃枉法被查办。详细

  • “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

    “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

    林则徐一生最重要的老师,实际上也就是他的父亲。从幼年到20岁,林则徐从未离开过父亲。林则徐刚满四岁,林父就开始实施启蒙教育,每天上私塾课,便带上儿子入塾识字读书。尽管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但却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详细

  • “男儿务为大者远者”

    “男儿务为大者远者”

    林家生计的另一重要来源,是林则徐母亲的女工手艺。距林家不远的三坊七巷,有一条南后街,是福州传统手工艺品的集市街,商业极为繁华。林母剪裁一些花草,寄在别人店里代销,居然销路不错。林母便发动全家做手工。林则徐有8个姐妹,个个得母亲手艺真传。详细

  • “视人之急犹己家”

    “视人之急犹己家”

    林家善良热情,乐于助人,“视人之急犹己家”。有一次,其父母把米送给困窘如洗的三伯父林天策,自己却忍饥挨饿,并告诉林则徐“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后来,林父母挖回野菜让儿子充饥。林宾日夫妇的爱心不但施之于子女宗亲,更推及乡里和学生。详细

  • 一盘素炒豆腐、一盏两芯油灯

    一盘素炒豆腐、一盏两芯油灯

    林家后代曾长期保留两件象征性的东西:一盘素炒豆腐和一盏两根灯芯的油灯,那是林家乐观向上家庭氛围的物证。有一年除夕,邻居听见隔壁林家欢天喜地地在吃年夜饭,好奇地从矮墙上探望过来,所见到的却是这一家大小十多人,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唯一的一大盘素炒豆腐。详细

家训篇

清末之时,贪墨遍野。林则徐曾发出“廉史不可为而可为”的呼声,既体现了其对当时贪腐现状的无奈,也体现了他誓守清廉的决心。

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廉政传牌”到“虎门销烟”,林则徐恪守清廉、鞠躬尽瘁的崇高形象,为子孙后辈撑起顶天立地的道德丰碑,世代流芳。

  • 自身修身
  • 清正廉洁
  • 勤政为民
  • 忠贞爱国
  • “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

    “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

    林则徐长子林汝舟为翰林院庶吉士时,林则徐写信特别强调:“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是则用舍行藏,无施不可矣。吾儿其牢记之!”详细

  • “慎守儒风,省啬用度”

    “慎守儒风,省啬用度”

    1847年正月,林则徐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衙署为三个儿子写立分书,即《析产阄书》,对家产进行了分析和处分。说自己为官30余年,没有时间管理家业,房产只值3万两银子,每个儿子只能分到价值1万两银子的房产,现银则无可分。详细

  • “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

    “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

    1838年,林则徐受命到广州收缴鸦片,堵塞鸦片走私进口的源头。伍绍荣以为钱可通天,有钱无所不能,所以对林则徐说:“愿以家私报效。”林则徐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伍绍荣吓得魂不附体,片刻不敢怠慢地向英商传达了钦差大人限期缴烟和“具结”的命令。详细

  • “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

    “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

    1839年,时年54岁的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时,给夫人写了封家书,言辞虽简练却透露着对子女的关怀。面对困难丛生的禁烟运动,他在洁身自律的同时,也时刻不忘管好自己身边人,叮嘱他们谨慎做事,清白为人。这封家书的内容是: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我是奉命唯谨,毕恭毕敬。详细

  • “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所谓民惟邦本也”

    “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所谓民惟邦本也”

    江南本是富庶之地,但在沉重租赋的剥削下,农民困苦不堪,遇上灾荒更是雪上加霜。林则徐得知急忙上书劝阻。韩文绮采纳了林则徐的意见,发布政令禁止囤积居奇,发动募捐,招揽客商免税采运粮食,大力赈济饥民,最终使受灾百姓渡过难关。详细

  • “苦热不成寐,残灯还渡河,行行有幽意,莫问夜如何?”

    “苦热不成寐,残灯还渡河,行行有幽意,莫问夜如何?”

    道光四年(1824)闰七月,林则徐母亲病逝,按例辞官回家守制。年底,黄河高堰十三堡决口,清廷遂命林则徐赴南河督工。清代河工事务积弊甚深,林则徐本欲以母丧尚未终制而规避,但事关漕运大务和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父亲林宾日明训不许推诿,林则徐毅然接受了“夺情”,急赴南河督修。详细

  • “外战商船,宜分别筹办也,此系海疆长久之计”

    “外战商船,宜分别筹办也,此系海疆长久之计”

    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帝无端指责林则徐“措置失当”,要“重治其罪”。在艰难复杂的情况下,林则徐仍奏请道光帝从广东海关税银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造船制炮的经费,强调“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详细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2年8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这首诗名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详细

图解
十无益
传承篇

林则徐虽然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他的言传身教,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着林则徐的后裔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而献身奋斗的足迹。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生遭际,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延绵着先祖的血脉传承。

林则徐子孙后辈们牢记爱国与奉献,故而多能勤奋上进、克己奉公、诚以待人、忠于职守。林则徐的崇高人格,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代国之栋梁。

  • 林则徐曾孙

    林翔,曾担任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考试院长等职务。林翔生性耿直,急公仗义,不畏权贵,还极力倡导禁烟戒毒。详细

  • 林则徐曾外孙女夫妇

    林旭,福州人,曾住在郎官巷,是林则徐曾外孙女沈鹊应的丈夫。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林旭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岛。详细

  • 林则徐玄孙

    林颂璋,系拱枢公第六子起翔公的次子林昭的长男,一生从事测绘工作。原在北京部队,后转到新疆石河子继续从事测绘工作。详细

  • 沈葆桢曾孙、林则徐外玄孙

    沈觐寿,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德艺双馨的老书法家之一,将毕生精力倾注书法事业,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详细

  • 林则徐五世孙

    凌青,原名林墨卿,林则徐的五代孙,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他从延安窑洞的外交小天地,走上了联合国的外交大舞台。详细

  • 林则徐五世孙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林曾同正读中学。东北沦陷,大批难民流亡平津,民族灾难日益深重。详细

  • 林则徐五世孙

    林心贤,1916年10月生于日本东京。1945年抗战胜利,心贤受晋察冀边区选派,任张家口市下花园发电厂厂长。详细

  • 林则徐五世孙女

    林子东,林则徐第五代孙女,今年94岁。她是新四军老战士,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详细

  • 林则徐五世孙

    林崇墉,1907年生于福州。自幼聪慧过人。1967年,所著《林则徐传》在台湾出版,以翔实资料获得台湾中山学术著作奖。详细

  • 林则徐五世孙

    林纪东,1915年生于福州。1930年进入北平朝阳大学法学系,毕业年方20岁,后留学日本,专攻行政法。详细

  • 林则徐六世孙

    他是原南京金陵石化职工子弟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调入金陵石化公司职工大学任教。详细

  • 林则徐五世嫡孙女林剑言独子

    王世真,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曾为中国协和医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性研究所副所长。详细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林则徐家风展
名人家风家训
福州新闻网出品

文 字:邱 陵    编 辑:伊宁倩    设 计:陈 莉

技 术:周 凯    策 划:陈玲云    监 制:林 伟

 

资料来源:《林则徐年谱长编》(来新夏 编著) 《林则徐与中国图录》(林岷 郑林 郑中 编著)

《林则徐民间传说故事新编》(彭望涛 编著) 《林则徐大传(插图本)》(杨国桢 著) 等
《林则徐的家风家教》(作者:许维勤)
 新华网、人民网、中央文明网、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州日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