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戏曲大省福建:守正创新纳新苗

2023-03-06 16:06:39来源:中国新闻网

转轴拨弦间,选手们水袖飞扬、翩然亮相;伴随着明快流畅的曲调,选手们载歌载舞……第十六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决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3月4日,23位梨园戏、越剧、北路戏的选手们带着21个经典折子戏选段,亮相“水仙花”舞台,唱念做打并重的程式美感,展现着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性表达。

1日,第十六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决赛鸣锣开赛,按照赛事安排,本次决赛为期12天。据了解,福建现有活态传承的地方戏曲剧种23个,其中本土剧种18个,跨省剧种5个,此外,还有5种皮影戏、木偶戏类型,琳琅满目,堪称戏曲艺术的百花园。

一部福建戏曲史就是一部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的发展史。

梨园戏是闽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样式之一,历经800年历史积淀。梨园戏剧作家王仁杰先生在世时,常将“对梨园戏传统剧目的抢救传承,要力求恢复原有风貌,不要随意掺杂现代的东西,就好像商周的青铜器不能用现代的铝合金去补缀一般”“只要坚持梨园戏的十八步科母、坚持梨园戏传统音乐唱腔,梨园戏就绝不会走样”两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梨园戏唯一的专业表演团队,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将王仁杰先生的这两句话作为剧团发展的方向指南。2000年左右,剧团开始进入一个传承抢救传统剧目的热潮。

近20年来,铢积寸累到近60个大小传统戏,从早期的《走路》《逼写》《过桥入窑》,慢慢“修旧如旧”地还原成《王魁》《朱买臣》《吕蒙正》等大戏,这些剧目的唱腔、锣鼓经、科白和表演,滋养了一代年轻演员,也培养了固定的观众群,古老的梨园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经典剧目所蕴含的“富矿”滋养着一代代的戏剧传人,成为每个演员戏剧之路的基石。然而,“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福鼎市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总监吴丹萍深有感触。她坦言,太缺人了,新生代演员青黄不接。

福鼎市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前身为福鼎越剧团,成立于1952年5月,是目前省内唯一的县级越剧团。2015年,福鼎市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闽浙边界地区招收了一批学员,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合作,进行五年制大专委培,2020年,这批学员学成毕业。吴丹萍表示,这批学员毕业回团后,成为团里的“新希望”。

缺人,也是北路戏当下遇到的问题。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稀有的古老剧种之一,现仅存于福建省寿宁县。2006年,寿宁北路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路戏的传承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2018年,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与山东省菏泽艺术学校合作先后两次招收22名寿宁本地定向生;2023年起,计划三年内每年招收10—15名寿宁本地定向生进行委培。目前,将有一批学员学成归来,为北路戏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路戏团长吴卫平表示,目前,该团比较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由于寿宁县地处偏远山区,外地的演员不会轻而易举地到寿宁来,培养本地定向生的话,在寿宁留下来的可能性更大。

“戏曲,必须要有人、要活态传承,没有人的话,剧种就会慢慢消失。”吴卫平如是感慨。(叶秋云 陈曦)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