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如何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
中新网广州11月17日电 (记者 郭军)“再生与利用,需要在分析文化遗产的特征、特色后进行取舍,抓住其某些方面的文化语言加以强化,其余方面进行现代创新与跨界融合,可以创作出具有文化遗产烙印,又符合当代审美与需求的新作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说。
在近日举行的庆祝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致公讲堂首场主题演讲中,陈平以“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分享了她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观察和思考。
陈平介绍,截止到2021年7月25日,我国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也是列入该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
她以传统手工艺为例指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化是捍卫、延续与传承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内容,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化,不仅要让记忆能够“活”在当下,融入人们的生活、生产,同时,应进一步展开跨界合作与再生设计,借助新的传媒形式与表达形式,让传统技艺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在当下,“火”在当下,成为体现民族价值与凝聚民族精神的载体。
陈平认为,文化遗产的再生与利用需要结合产业结构升级。以传统手工艺为例,其工序繁多,材料各异,无法批量生产,加之需要传承人漫长的学习掌握,因而导致传统手工艺后继乏人,很多手工艺失去市场价值。手工艺传统的传承模式与产品生产流程显然无法适应当下的时代节奏,以及人们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与时俱进,打破常规,跳出原有格局,融合跨界,旧物新说,资源互补是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的有效路径。”
陈平说,传统手工艺品最大的机会是如何在现代人的生活场景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因此,她认为,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一起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为它们找到当下合适的场景与舞台;恢复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特别是传承人的培训、培养、留住青年人,让他们有主动性参与传承,并以传承为荣。恢复民间节庆与传统民俗,不能让更多的洋节、毫无意义的活动取代富有大量美好内涵的传统艺术节庆。加快培养中国自己的青年创意设计团队,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人才,将传统元素注入当代设计灵感,让优秀的民族文化符号,成为时尚创意的设计源泉。
陈平用自己的思考,传授如何用当代的新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提升赋能,“要把传统元素、生产元素介入到设计当中,引起消费者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时尚产品来引领中国产品的国际性。”她提出,“非遗要融入生活,需要进行商业的研究转换、设计师的提升和创意,以及政府部门共同的一种努力。”
陈平回顾了我国多年来所做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过去的传统艺术和今天的审美不太兼容,以及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由于传承人的枯竭将消失殆尽。”希望在中国城市转型过程中,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把我国深厚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我们的智慧源泉,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城市转型提升时,不要光追求规模,而更应追求质量;在城市服务的功能方面,不仅要强调现代化或多元化,而应更关注人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经济产生更多的文化价值,让我们的文化更有体验,更有经济实力,让更多的经济资源也投入到文化发展中去。
据悉,本次致公讲堂由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直属基层组织工作委员会主办。举办地点为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策划建立并刚落成开幕的“四海艺术空间”。该空间立足暨南大学百年深厚的教育基础,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人文资源,整合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专业人脉关系,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人提供接触并欣赏艺术与美学的人文高地。
- 29个节目角逐福建曲艺“丹桂奖”(2021-11-17 09:29:05)
- 荷兰出版首部荷兰语全译本《红楼梦》(2021-11-16 16:00:42)
- 福建霞浦:乡村振兴里的“文化密码”(2021-11-15 15:06:13)
-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最大洞窟修缮128天后对外开放(2021-11-15 15:04:22)
- 11月24日、25日,歌仔戏《海边风》将在厦门嘉庚剧院上演(2021-11-15 11:48:52)
- 长沙最年长古籍修复师 半世纪修书“复活”历史(2021-11-15 10:49:10)
- 陈湘波作品展亮相厦门 大型水墨装置与观众互动(2021-11-15 10:00:27)
- 中华礼乐大会首次在福州举办(2021-11-15 09:36:55)
- 连江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11-15 07:19:10)
- 太原发现仰韶文化遗址 惊现“五边形房址”(2021-11-12 14: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