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最年长古籍修复师 半世纪修书“复活”历史
中新社长沙11月14日电(记者 唐小晴)打浆糊、拆书、补书叶、修书皮……在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修复室,架着老花镜的师玉祥俯身案前给铜活字善本《古今图书集成》“治病”。原本残缺的古书页,通过他手中的修复笔轻巧挪移获得“新生”。
今年72岁的师玉祥是湖南长沙年龄最大、修复资历最老的古籍修复师。依靠浆糊、毛笔、铅锤、尺子等平淡无奇的工具,他用半个世纪抢救性修复无数古籍,让一张张残损书页“活”起来。
湖南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中有许多稀世的善本、谱、牒、字画、手札等,地方文献丰富。由于年代久远,馆内不少古籍已严重脆化、絮化,有的残缺不全、薄如蝉翼,有的板结如砖,亟需专业人才来修复。
1972年,受湖南图书馆指派,与新中国同龄的师玉祥赴北京中国书店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回馆后,他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拯救了大量珍善本古籍和濒临毁损的书画珍品、红色文献,为湖南、贵州、广东、湖北等地培养出一批古籍修复专业人员。
“虫蛀、发霉、断线是很多古籍的‘伤病’,要经历几十道工序才能还原古籍面貌。修复时长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修复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师玉祥告诉记者,抢救修复濒临“死亡”的古籍前,要仔细审查古籍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再据破损情况制定修复方案。
清乾隆刻本《半霞楼近稿》是湖南图书馆馆藏孤本,但书页糟朽脆化,还缺页、缺字,破损非常严重。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师玉祥率馆内全体古籍修复人员反复推敲、论证,决定采用由安徽泾县生产的与之相同纸质、相同廉纹、相同厚度的四尺竹纸作为修复用纸,经茶叶煮水染色做旧,基本达到与原书匹配的颜色。
“脆化的书页揭不开,一触即碎,要检验技术功力,还要考验心律定力。修复《半霞楼近稿》我们用了近7个月时间。”作为湖南图书馆第一代古籍修复师,师玉祥修复了明刻本《古今韵会举要》《春秋经传集解》等珍贵古籍,记录工作的小结本堆成山。
古籍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古籍就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统计,中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5000万册,超1000多万册件亟待抢救性修复。培养相关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目前,中国已设立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立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和1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25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十多年前,中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士尚不足百人,修古籍的人比大熊猫都珍贵。现在,中国有一千多名古籍修复人员,修复方式也多样化。”师玉祥说,古籍修复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也面临失传的隐忧。
2016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南传习所正式在湖南图书馆揭牌成立,退休赋闲在家的师玉祥被聘为导师,开展古籍修复师带徒活动。去年,他还担任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评委。
“古籍修复是一种手工艺,也是一种修行,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师要静得下、坐得住、耐得烦、不畏难,还要掌握文化历史、图书馆学和古籍保护知识,希望更多思维活跃、有敬业精神的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队伍。”师玉祥说,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经常举办全国性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带动更多青年人才加入队伍。
“我的徒弟里也已经有了‘80后’‘90后’。各地一些图书馆也与高校合作,联合开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为古籍保护研究输送新鲜血液。”师玉祥表示,他将竭尽毕生之技艺全力以赴为古书续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 陈湘波作品展亮相厦门 大型水墨装置与观众互动(2021-11-15 10:00:27)
- 中华礼乐大会首次在福州举办(2021-11-15 09:36:55)
- 连江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11-15 07:19:10)
- 太原发现仰韶文化遗址 惊现“五边形房址”(2021-11-12 14:29:10)
- 潍坊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2021-11-12 11:31:37)
- 首届鱼丸文化节精彩活动抢先看(2021-11-12 08:13:00)
- 福州市青少年文化宣传志愿服务讲解大赛启动(2021-11-12 08:10:11)
-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拟元旦开馆 面积4740平方米(2021-11-12 08:01:58)
- 福建保护传承掌中木偶戏和传统剧目取得新进展(2021-11-11 16:47:24)
- 三国两晋南北朝重要碑刻拓本展出(2021-11-11 15: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