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连“渣”都是宝!福州每天4200吨生活垃圾这样“变身”

2020-11-13 16:14:11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昔日垃圾山,今日生态园。置身福州市中心17公里外的红庙岭上,看不到垃圾,满眼尽是绿色,空气清新怡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曾经是苍蝇漫天、臭气冲天的垃圾山。老福州人避而远之。

  3年不到,红庙岭基本建成全国固废处理工艺先进、处置体系完善、生态效益良好的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每天能“吞进”福州市中心城区4200吨原生生活垃圾,产出133.6万度可上网电量、25.5吨生物柴油、33万块环保透水砖、50吨园林绿化用基肥。

  2020年底前,福州市将力争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

  新:生活垃圾有了“好去处”

  每天早晚6点到9点,家住福州市晋安区某小区的王大爷,都要拎着一袋袋分类好的垃圾,送往小区东门的垃圾分类屋。王大爷说,刚开始觉得很不方便,要走很远,还要固定时间丢垃圾。福州市垃圾分类一年多来,现在他也习惯了,“每天走动走动还能锻炼,看到小区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心情都变好了。”

  小区不臭了、干净了,那分类好的垃圾都去哪了?

  红庙岭成了这些生活垃圾的“好去处”。2020年10月16日,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垃圾处置设施之一——厨余垃圾处理厂建成投用,专门负责处理居民日常烹调中废弃的下脚料和剩饭剩菜。上午10点,福州市中心城区第一车厨余垃圾运抵这里。工人们按下按钮,闸门自动打开,清运车里的厨余垃圾自动完成“卸货”。5吨的厨余垃圾很快在储池内堆成一座小山。

  “这些垃圾将经历‘厨余垃圾预处理+干式厌氧消化+沼气发电上网+沼渣堆肥’等一套全自动化的‘变身’流程。”厨余垃圾处理厂项目调试负责人吴靖宇介绍,经过破碎、磁选、筛分等环节,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金属、杂质以及不可降解物质将被各自分离。

连“渣”都是宝!福州每天4200吨生活垃圾这样“变身”

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预处理车间。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供图

  筛选后的有机质将被传送带送至厌氧罐,经过22天的发酵后,这些有机质完成了绿色“变身”,转化成沼气、沼渣和沼液。沼气可发电,进入千家万户;沼渣可堆肥,滋养园林绿化;沼液则经过园区内的渗滤液处理厂达标处理后,排入自然水体。

  本次新建的厨余项目设计总规模为800吨/天,项目建成投用,可以满足福州中心城区所产生的厨余垃圾及废弃水果蔬菜等有机垃圾的全量处理。

  而厨余垃圾处理环节的臭气难题,在红庙岭找到了“克星”。“我们采用设备定点臭气收集与车间区域换风的臭气收集模式,将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臭气集中输送至臭气处理系统除臭。”吴靖宇介绍,项目共设置9套臭气处理系统,采用“化学洗涤和生物滤池”方法对各个车间的臭气进行双重处理,进而达标排入空气中。

连“渣”都是宝!福州每天4200吨生活垃圾这样“变身”

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除臭系统。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供图

  “目前,全国垃圾分类尚处于探索阶段,拥有成熟案例的并不多。福州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是宁波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的升级版,采用德国干式厌氧处理技术,在全国厨余垃圾处理工艺中最为先进。”吴靖宇所在企业此前负责建设宁波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根据宁波项目的运行经验,我们改进了项目的搅拌轴,增加了平推轴,采用全国第一的卧式厌氧发酵技术,让垃圾铺开更均匀,厌氧发酵更好,产沼率也更高。”

  倒进剩菜剩饭,变成电能肥料。除了厨余垃圾,在红庙岭经历“变废为宝”的还有餐厨垃圾(产生自饭店、食堂等餐饮业的残羹剩饭)、大件垃圾、医疗废弃物……这些生活中“无用”的废弃物被运抵红庙岭后,分别找到各自的“家”,进行分类处理,并直接在各自的处理厂完成“变身”。以餐厨垃圾为例,“每天有250吨餐厨垃圾进入餐厨垃圾处理厂,加上每天收集的25吨地沟油,可以提炼12吨左右生物柴油,主要出口欧洲国家供暖的同时,通过对餐厨垃圾的集中处理,每年能防止2.1万吨地沟油回流餐桌,保障国人的餐桌安全。”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立宏说。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