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连“渣”都是宝!福州每天4200吨生活垃圾这样“变身”

2020-11-13 16:14:11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快:三年建成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这边是建成的危废、飞灰项目,前面是刚刚投产的厨余项目,那边是快马加鞭建设的协同处置项目,再往那边还有……”站在厨余垃圾处理厂的观景台眺望,杨立宏如数家珍。

  从垃圾焚烧到填埋,再到餐厨、厨余、危废、大件、园林、飞灰、炉渣、渗滤液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红庙岭实现了全覆盖,在全国同类型园区中,福州走在了前列。

  而这背后,是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超前的理念、高水平的规划。

  跟随项目组来到红庙岭一块坡地上,眼底是广阔起伏的草场,曲折的小路一直延伸到远处莲花峰下,三两亭子静置其中,俨然一座城市休闲公园。“你肯定想不到,这底下填埋着福州过去20多年的垃圾,总共1000多吨。”项目组人员说,20多年前,这里是375亩左右的垃圾填埋场。

连“渣”都是宝!福州每天4200吨生活垃圾这样“变身”

2018年3月,红庙岭一期填埋场修复工程施工(资料图)。许流钦摄

  “2010年,我刚到这个地方,填埋场还没封场。垃圾裸露,到处都是渗滤液,整个马路黑压压的一片。我们班车上山时碾过去,‘轰’地一下苍蝇漫天。”参与2016年填埋场作业的陈榕想起当年恶劣的环境,记忆犹新。

连“渣”都是宝!福州每天4200吨生活垃圾这样“变身”

2020年3月,红庙岭完成生态修复后的一期填埋场。许流钦摄

  如今,脚下的填埋场已经完成生态修复,绿草如茵,将成为园区建成后800余名工作人员的休闲公园。

  这个休闲公园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天然厌氧发酵场。在草场下方的黑色覆盖膜下,过去20多年的垃圾渐渐陈腐,产生的少量沼气,每天通过分布在草场的管道收集,用于发电;覆盖膜的作用极大地减少了渗滤液的产生,经过抽排后,越来越少的渗滤液,通过专用的管道送到园区渗滤液处理厂进行专业处理。

连“渣”都是宝!福州每天4200吨生活垃圾这样“变身”

  红庙岭一期填埋场修复后,地下陈腐垃圾产生的沼气由专用管道收集,图中可见散布在草场上的管道口。人民网 陈欢欢摄

  红庙岭的“华丽变身”发生在2017年。当时,福州市全面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福州市委、市政府重新谋划,把红庙岭定位为承接全市主要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置园区,并以垃圾分类处理需求为核心规划园区建设。

  “当时垃圾分类还没全面推行,但我们就提出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坦说,规划提出要建成集固废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产业聚集、环保宣教于一身,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的森林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确保福州30年的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蓝图已经绘就,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按下“快进键”。2017年先后启动18个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同时启动,新建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吸引实力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政府与社会资本总投资42.6亿元,达到前20年投资总额的4倍。

  “太快了,按照项目进度,全部建成一般都要五六年,而我们只花了两年多就建成了完整的生活和生产固废处理体系。”林坦说,这样的“加速度”来之不易,“我们要克服一年200多天雨雾的不利施工条件、山高路险带来的施工难度,更要随时解决项目进程中的突发问题,太难了。”

  如今,17个项目已相继建成投用,随着最后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在年底前建成,福州将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告别生活垃圾“填埋时代”。

  “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对福州市推进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福州具有重要意义,是福州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5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王宁(现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在调研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时说。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