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省政府发布!《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来了

2021-07-09 16:15:40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第三章 共筑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突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聚集和新型城镇化趋势,形成“中心引领、山海协同、城乡融合、以圈带群”的总体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都市圈网络化空间格局,强化T型发展走廊

  构建“一核三中心,两带三湾区”的空间结构,推动山海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创新沿海都市圈发展新范式。

  一核三中心。以福州主城区—滨海新城、福清、平潭作为都市圈主中心,莆田、宁德、南平三市中心城区作为都市圈次级中心。充分发挥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推动都市圈政策优势共享,增强政策溢出效应,加快建设都市圈综合创新、国际门户、高新技术产业、开放服务四大功能中心,推动综合服务、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文化旅游五类重点功能在区域尺度统筹布局。壮大莆田中心城区、宁德中心城区、南平中心城区三个都市圈次级中心,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优化城市防灾减灾空间,提高人口产业聚集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两带三湾区。进一步强化滨海滨江T型区域发展走廊,以环三都澳湾区、闽江口湾区、湄洲湾湾区三大湾区为主要载体,加快人口和资源要素聚集。构筑滨海环湾经济发展带,发挥沿海环湾优势,推动沿海港口、临港工业区、城镇的融合协作。构筑闽江综合服务发展带,沿江向海段重点布局综合服务、区域商贸、总部经济、高端科技研发等职能,向山段积极开拓绿色发展空间,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以三大湾区作为未来都市圈主要增长地区,聚焦差异化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科学推进建设港口引领的环三都澳临港经济湾区、城区引领的闽江口综合服务湾区、产业引领的湄洲湾先进制造业湾区。大力推动建设用地使用方式节约集约,加强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省政府发布!《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来了

  第二节 打造“一主一副”双动力源

  持续提升省会城市发展能级,坚定“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发展思路,形成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主动力源、滨海新城为副动力源的双源驱动模式。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创新创业创造之都、人才宜居宜业之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支点城市,为福州未来的整体升级发展奠定空间基础,双源驱动做强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优化提升福州中心城区。增强福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强化省会政治、文化、金融等功能。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科学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合理统筹人口分布,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提供支撑。整合福州高校与科研教育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福州地区大学城高质量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拓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交通组织、地下空间、公共安全、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

  高质量建设滨海新城。对标雄安新区、浦东新区等标杆,推动滨海新城从启动区开发向核心区建设迈进。推进滨海新城产业升级,扩大空港、海港等对外开放重要门户,推进功能组团建设。依托CBD,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文化休闲、会展旅游,积极探索两岸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新模式,建设CBD及文化休闲组团。依托高校、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东南大数据中心、科研平台等资源优势,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建设大数据产业创新组团。依托松下港和国际邮轮港,设置区域物流基地,提升保税物流仓储功能,建设海港组团。打造商务中心、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中心,促进先进制造业聚集,建设火车东站及高端制造业组团。依托空港,积极推进空港改扩建,加强城际铁路与空港的一体化设计,提升空港枢纽地位,打造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聚集发展临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空港组团。优先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疏解老城人口,向滨海新城集聚。

  推进福州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城联动发展。推动福州城市空间框架向东拓展,改变原有环状放射式路网结构,加强中心城区至滨海新城轴向交通联系,促进老城新区协同发展、无缝衔接。推动中心城区、滨海新城合理分工,提升滨海新城枢纽经济、数字经济、临空经济等产业功能。加强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产学研、旅游等多方面的产业合作。强化环境整治,完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建设多条连通山、城、江、海的城市绿道。

  第三节 推动重点跨界地区协同发展

  聚焦跨市级行政单元的发展需求,落实共同发展愿景,协调差异化发展诉求,加强政策联动、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推进滨海新城—环福清湾地区—平潭、涵江—福清环兴化湾地区、宁德—罗源环三都澳湾地区的协同发展。

  推进滨海新城—平潭环福清湾协同发展。构建“岛城一体”的空间结构,通过福平铁路、城际铁路F2线、长平高速通道连通沈海高速及绕城高速、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实现平潭与滨海新城及福州的快速交通联系;进一步优化平潭环福清湾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谋划福州—福清—平潭新通道;推动交通设施共建共享、同港同门户,鼓励在平潭设立福州机场城市候机楼,延伸机场服务,加强松下与平潭邮轮港的互动协同;共推大数据产业园应用发展,引导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的技术创新在平潭开展示范应用,加强榕岚台健康医疗应用领域的合作;开展旅游协作,打造环滨海湾休闲景观路;构建完善两岸先进制造业合作机制,利用两地政策叠加优势,共建金融、对外贸易、离岸创新创业等合作平台;加强福清湾海水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协作,共同开展滨海生态修复与绿化建设。

  推进平潭—福清环福清湾协同发展。加快平潭至福清的海峡三通道、四通道规划研究,形成区域交通闭环。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鼓励在平潭设立总部的大型企业在福清市建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推动福清市与平潭探索共建闽台产业园。建设环福清湾滨水绿廊,加强福清与平潭岛的旅游协作,共建海上特色旅游线路。加强福清湾整体海水保护。统一福清、平潭海水监测系统和水质标准,加强对沿海工业污水排放的统筹管理。

  推进涵江—福清环兴化湾协同发展。完善湾区交通体系,规划福清江阴经湄洲湾港区至兴泉铁路支线,谋划预留江阴至北高的海底隧道,建设连通环湾滨海道路,推动由涵江港至江阴港的跨海通道建设。加强涵江临港产业园与江阴港产业协同。控制预留萩芦溪生态廊道,严格控制萩芦溪两岸开发强度,避免沿海连绵高强度建设。加强环湾海域共保共治,推动生态修复与蓝色产业联动协作,探索生态修复进入海洋经济产业链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集聚的协同发展。

  推进宁德—罗源环三都澳湾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调整优化湾内养殖布局,深化大黄鱼等渔业品牌建设,探索养鱼资质管理、共建水产品交易平台、水产品电子商务新模式。共同推进红树林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统筹特色海岛开发,共建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集休闲、观光、科普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亮点。积极推动港口专线铁路建设,提前布局公路—铁路—水路高效接驳,谋划港区一体化交通体系。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都市圈率先推进城乡融合,积极引导城市要素下乡,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经济体系的和谐交融,同时将城市发展产生的高品质需求与乡村的传统优势相结合,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积极引导推动城市人才、资本和科技成果入乡。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原籍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和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制定鼓励台湾青年乡村创业的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健全涉农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创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服务网络,搭建农业科技供求信息平台,在乡村成立农业科研院所研究实验与推广基地。发展“互联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树立农村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全国一流的农村电商示范区,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继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城市人才入乡创业,以最新信息、技术、管理经验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志愿者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大众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等制度。

  鼓励乡村经济多元发展,重点培育城市菜篮子、田园综合体、家庭农场等业态。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构建现代农产品批发体系,发挥蔬菜种植、批发大户的带动作用,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同时解决农民卖菜难的问题。发展民宿经济,建设一批集住宿、餐饮、会务、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区,满足都市圈人群的短途休闲需求。鼓励龙头企业与乡村企业合作,助力农业企业发展,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形成若干专业性生产基地。

  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健全乡村医疗卫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资源魅力。加强道路、水利、电网、天然气、高标准农田和骨干河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光纤宽带网络、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建设,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提高农村垃圾的回收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建设一批美丽宜居村庄。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单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强化县城对经济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支撑作用。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建立健全以县为单元统筹城乡的发展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

  第四章 共建区域枢纽引领、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第一节 提升福州枢纽能级,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提升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为核心的航空枢纽体系服务能级,推进空铁、空公多式联乘联运。提升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服务能级,推进福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形成以福州长乐机场为主,莆田机场、宁德机场等为辅的福州都市圈航空枢纽系统,同时在各城市相应配套城市候机楼,加强区域空航联动。强化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多式联乘联运。加快推进都市圈内城际(F1/F2/F3)以及机场第二高速等空港集疏运体系建设,强化客货多式联乘联运,扩大机场辐射腹地范围。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建设,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国际海运大通道,完善陆海联运通道网络。拓展国际远洋航运班线班次,提升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度和连通性,力争成为国际远洋航运和国际航空运输网络中的重要枢纽节点。同时,谋划打通“福州—乌鲁木齐—欧洲”互联互通大通道、衔接和融入亚欧大陆桥。

  加快重点港区开发建设,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结合港口规划引导和促进各港区合理分工、相互协作,适应都市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港口的建设要求,促进沿海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联动发展。推进5G智慧港口建设,提升沿海港口群物流运转效率。加快重点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完善集疏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公水联运,进一步提升港口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快推进对台通道建设,打造对台交通重要通道。增加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平潭至台湾航班、邮轮、滚装货轮的班线班次,稳步推动湄洲岛对台客货直航,积极推进与马祖通桥项目前期工作。

  第二节 加快T型大通道建设,畅通区域间合作渠道

  完善与省外重点城市群、省内城市的大通道建设。完善区域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快滨海发展带铁路通道建设,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及省内滨海城市的交通联系。重点加快推进温福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山海协同发展带通道建设,强化与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以及省内山区城市的交通联系。推进温武吉铁路、南平至宁德铁路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完善区域公路大通道建设,促进公铁协同并重。拓展沿海高速通道,重点建设沈海高速福厦段扩容二期工程福州江阴—泉州惠安段、沈海高速宁德段扩容工程、福银高速闽侯至长乐机场段(福州机场第二高速公路)、福州滨海新城高速等高速公路。健全山海联系高速通道,推进宁德—古田高速、宁上高速宁德霞浦至福安段建设;加快推进上饶至浦城高速(福建段)等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改造普通国省道断头路、交通拥堵路段,重点推进普通国省道连段成线,充分发挥路网功能。

  第三节 完善内部山海协作通道,建设同城化公交通勤圈

  巩固和完善都市圈内部公路网建设。强化宁德—福州—莆田滨海发展带交通廊道通行能力。加快推进G228线福鼎佳阳—诏安铁湖岗公路福州段等建设。强化南平—福州—平潭的山海协作、陆岛一体发展带的廊道通行能力。推进S211线秀屿南日岛—闽清云龙公路、S501线平潭环岛路等建设。强化都市圈内部公路建设同步,进一步完善“四纵三横二联”高速公路主骨架,推动打造环闽江两岸旅游公路带。推进跨行政区公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消除跨界断头路现象。推动连接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公路的提级扩能改造建设。

  建立以城际铁路为核心的城际就业通勤交通体系,打造1小时通勤圈。加快建设城际铁路F1线(福州—长乐机场),规划新建城际铁路F2线(莆田—长乐机场)、F3线(宁德—长乐机场),服务福州主城区—滨海新城、莆田—福州市区、宁德—福州、平潭—福清—福州、闽清—福州、闽清—福州新区等城际就业通勤需求,打造1小时通勤圈。

  以多元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完善跨城通勤交通体系。根据通勤需求补充山区县公交线路及班次,保障通勤需求的公共交通支撑。面向未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需求持续提升的前景,推动建立就业—居住中心间定制公交、跨区跨市快速公交、高峰区间专线、机场巴士等多种运营方式,支撑多元通勤需求,建立综合高效的同城化通勤圈。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