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40年,那些让我们泪光闪烁的改革先锋们

2019-02-20 10:48:12  来源:求是

  孔繁森——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

  他离开我们24年了,当改革先锋名单上出现他的名字,那个头戴礼帽、身背药箱的干部形象又清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在世界屋脊上,他为共产党员树立起巍然屹立的精神高峰。

  曾经和孔繁森一起战斗的那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建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表彰孔繁森为改革先锋,我们非常激动,非常振奋,非常自豪,因为孔繁森获得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认同,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副市长岗位,赴阿里就任地委书记。

  这是他第二次进藏,1979年,原本调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被调到更加艰苦的岗巴县当副书记。那时西藏正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亲自到一个乡试点,把经验在全县推广,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1981年,他调回山东时,藏族牧民含泪为他送行。

  1988年,他又一次离开生病的老母和家人参加援藏,到拉萨担任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这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他领养了3个藏族孤儿,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换钱,清贫的孔繁森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就在大家以为他要东归返乡的时候,他又来到更加偏远、更加艰苦的阿里。

  熟悉孔繁森形象的人,对他戴的那顶礼帽非常好奇。那是他避风的装备,他的头风一吹就疼痛难忍。他的手杖是用来支撑那条膝关节已病变的腿,而他的药箱里长期准备着给藏族百姓的常用药品。他早年在部队医院当过兵,粗通医术。他考虑到西藏地域辽阔,牧民分散,医疗不便,每次下乡前,都要买上几百块钱的药,为随时遇到的农牧民看病治病。很多次这个药箱都是李玉建替他背着,当时他是阿里地委副秘书长。

  从1993年4月到1994年11月,短短的1年多时间,孔繁森成了李玉建一生中最为敬佩的人。

  比孔繁森小19岁的他,跟随孔书记一个县一个区跑,他亲眼看到孔繁森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走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

  他亲眼见到孔繁森脱下自己的毛衣,给藏族老阿妈穿上。亲眼见到抗震救灾中孔繁森面临高原反应死亡威胁时留下的遗言。

  “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这样,我们党才有威信,国家才有希望。”孔繁森这段著名的话至今激励着我们。

  1994年年底,当2000千瓦的朗久地热电厂重新发电,阿里的夜晚不再漆黑;当山羊绒梳绒厂和鱼骨粉加工厂、硼矿脱水厂、水泥厂等相继在空旷的荒原上拔地而起;当普兰、什布奇口岸、强拉山口公路开通,阿里高原向世界进一步敞开了开放的大门;当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即将超过1.8亿元,全面振兴阿里经济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之时,孔繁森却突然遭遇车祸,永远离开了……

  20多年了,李玉建每次回山东都要去聊城,参观纪念馆,问候孔繁森夫人王庆芝。清明或忌日,他都会专程到阿里西郊的孔繁森纪念园进行祭奠。

  坚守西藏39年、创造了外地干部在阿里工作时间最长纪录的李玉建说:“孔繁森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最富有的,他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心,他有世界上最善良的灵魂,他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品德,他有世界上最震撼心灵的人格魅力。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作为孔繁森书记的同事,我坚定信念,一定要坚守孔繁森精神这个高地,一定要让孔繁森精神这面旗帜高高飘扬。”

  李保国——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2016年4月9日上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参加科技项目验收会;下午,紧接着参加一个果树节水灌溉项目会,傍晚才踏上回家的路程。10日凌晨,妻子却被他断续的呼吸声惊醒,急救车把他送到了医院,因心脏病突发,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为他送行的那一天,许多受过他恩惠的村民都洒下了热泪。

  在邢台的太行山一线,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许多乡镇,好多村庄,很多果园和山坡,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甚至能随口说出这是谁家的果园。很多村民也都记得,有一个叫李保国的教授,向他们传授技术,带领他们奔向富裕。

  李保国团队核心成员、河北林学院教授齐国辉说:“李保国35年扎根太行,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中,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李老师荣获改革先锋殊荣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从1981年走上这条路,一路走下来,他走了35年。

  这是他在太行山区义无反顾、史无前例的“精准扶贫”。李保国的老朋友、河北农业大学退休教师张建鹏说:“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难题,把社会推向前进。李保国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一种不服输的攻坚克难的毅力,最终攻克了三农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并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效益,找到了山区摆脱贫困和发展特色经济的好路子。”

  35年,他每年深入田间地头200多天,行车4万多公里;他承担了8门研究生课程和3门本科生课程,却从未调过一次课。

  在李保国的直接引领下,绿岭公司的苗木、核桃、深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年收入近两亿元;临城县形成132个村庄的“百里核桃产业带”,拥有全国最大的薄皮核桃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在这里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核桃节”。

  李保国是内丘县岗底村的“荣誉村民”。靠着李保国创立的“富岗苹果”,岗底村人均收入从80元提升到3.1万元,穷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

  35年间,他让140万亩荒山变绿,创造出“前南峪生态”、“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等数十个全国名牌。

  35年间,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36项林业技术,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刨食”的10万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曾任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的武宇清说:“他从巍巍太行走来,他从群众身边走来,他从广大扶贫工作者中间走来,他身上具有模范共产党员、先进知识分子、优秀脱贫攻坚干部的高尚品质。”

  李保国一生的宏愿是:“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为了让自己变成农民,为了和农民亲近,他永远穿着那件旧羽绒服,讲话也力求“土气”。他像农民一样爱树如命,从来不穿硬底鞋上树。

  但是,把农民变成他,他不仅有耐心,更有严厉。面对农民的执拗,李保国喊道:“在果树管理上,必须听我的。”村民们叫他“杠头儿”。在传授技术过程中,对农民“死盯、盯死”,不许出错。葫芦峪的工人在给苹果树拉枝时不到位,李保国当场发了火,要求他们马上返工。

  1997年李保国号召大家给谢花的苹果套上纸袋,他自己买了20万个纸袋带到村子里,免费发放给果农,农民怕赔本,私下还说他的闲话,他指着树上的水果说:“为你好,你不听,等那套的苹果值了钱,你就想起我的好了……”

  让李保国自豪的是,他带出了多位名冠全国的优秀村支书、“全国劳模”,催生了许多著名企业和企业家,把很多农民变成了像他一样懂科学用科学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

  2016年,他刚刚58岁。他最大的心愿是退休后,和老伴儿一起找个山村住下,像太行山上的一棵树,把根永远扎在这里。

  老友张建鹏深情致意:“您的灵魂不死,精神永存。”

【责任编辑:燕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