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第一动力”的历史自觉——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

2018-02-25 15:03:21  来源:新华网

  新征程再出发——唱响“第一动力”的进行曲,闯关夺隘

  “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回望一年来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饱含深情地说。这既是对过去成就的高度赞扬,更是对未来奋斗的激励鞭策。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到了19世纪,骤降为0.4%。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著名的“李约瑟之问”,让无数中国人扼腕深省。

  而今,站在新时代,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之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条件和能力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近500年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一些欧美国家抓住了重大机遇,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中国也要用好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有力杠杆,树立创新自觉与自信,走出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表示。

  这是一场朝着科技创新“无人区”的新远征,中国应敢于“领跑”。

  2018新年伊始,中国暗物质卫星“悟空”号团队的科研人员紧锣密鼓地投入一场新的科研国际赛跑。“悟空”团队不久前去欧洲的合作机构访问,会议室陈列的该领域全球最知名的三个科学标志,“悟空”赫然在列,他们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

  从“天眼”到“悟空”,从深海载人到量子保密通信,从酿酒酵母染色体人工合成到“克隆猴”诞生,中国对科学和技术“无人区”的探索日渐成为常态。

  “聚沙成塔,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让越来越多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这是一场国家创新体系的新比拼,中国用“国家行动”发起创新总攻。

  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适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新要求,十九大报告里,创新型国家的总攻目标已然清晰,从国家到地方,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就要加速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解答‘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的创新之问。”白春礼说,这是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重大命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是唯一选择。

  在“创新之城”深圳,“未来30年怎么干”成为主政者的新时代之问。在1月中旬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深圳提出了再出发的新目标:2035年将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在“经济高地”苏州,牵手大院大所“创新源”,在资源集聚上做“加法”,成为发展新路径。一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追求原创性成果、构建标志性平台、打造开放性创新生态的“创新四问”行动,正在重塑苏州的发展之路。

  在“数据新城”贵阳,“中国数谷”建设正加速“西部洼地”崛起。通过建设“扶贫云”“福农宝”,越来越多的农户不仅有了帮扶“朋友圈”,更分享到智慧农业的新福利。第一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所在地……贵阳坚定不移把发展大数据作为战略引领,推动全省发生从思维模式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创新“质变”。

  这是一次凝聚全球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新赛跑,谁拥有更多人才谁就拥有创新优势。

  人才,未来创新驱动的关键所在。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已成为创新强国人才建设的短板。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引各方人才,做伟大复兴“生力军”。

  抓住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中国不能等待、不能懈怠。

  以建设高效协同创新体系为目标,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更加科学地配置资源,激活万众创新的“一池春水”,中国寻求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有根本性转变。

  增强中国技术、商业模式输出能力,实现从被动跟随向积极融入、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的历史转变,中国致力探索以人类健康和幸福为目标的新发展模式。

  行路有道,东风正来。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一动力”的自觉,已成为标示创新中国的新标杆,汇聚起创新发展征程上的磅礴力量,书写着决胜未来的新奇迹。(参与记者:徐海涛、周琳、刘宏宇、周畅)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