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的历史自觉——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第一动力”的历史自觉——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
新华社记者陈芳、杨玉华、董瑞丰、陈聪
历史在这里交汇,又在这里递进。
2018年1月8日,人民大会堂,中国“火药王”王泽山、“病毒斗士”侯云德共同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握住两位大奖得主的手。
如潮的掌声,是对复兴大道上科技成就的礼赞,也是对中国坚定走创新之路的共鸣。
40年前,同样如潮般的掌声曾在这里响起。万众瞩目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时代强音。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背后蕴含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高度自觉。
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13亿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开启新征程。中华大地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创新周期已经开启……
穿越历史的回声——一个国家的梦想与“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在中国,人们称他‘量子之父’。”2017年末,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人物,首次出现了中国科学家潘建伟的面孔。
量子技术的潜力令人难以想象:经典计算机需要100年才能破译的密码,量子计算机可能在几秒间就突破。世界竞逐因此你追我赶。
要让量子技术这个决胜未来的关键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这是“第一生产力”自觉在潘建伟心中投射下的梦想火种。
27年前,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的潘建伟,只想搞明白量子力学“为什么”,在他身上萌动着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代青年人的科学求真热情。
决心把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做成世界第一,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他被问及最多的就是:“这个靠谱吗?”“美国都没做成,你有什么把握?”
潘建伟憋了一股劲,他想证明,在这片曾诞生四大发明、墨子、张衡的土地上,千年之后,依然能为天下之先。
十多年间,从多次刷新光量子纠缠世界纪录,到发射“墨子号”量子卫星回答“爱因斯坦之问”……为了量子梦,“量子军团”分秒必争,“敢于冒险”的火花在自觉实践中绽放。
当潘建伟向量子之巅“进军”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一家企业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呱呱落地,他们也要向科学技术发起“冲锋”。
2018年,这家名为华为的中国通信企业稳居世界五百强,年销售额达6000亿元。18万华为人中,接近一半的人从事研发,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团队。
30年专注做一件事情,就是“对准全球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心里,对“第一生产力”的自觉,就是守住这座“上甘岭”,守住华为的“创新之魂”。
合肥,中国经济版图中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色。不沿江、不沿海、没有大矿。
对这个“追赶中的城市”而言,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的自觉?就是破除机制束缚,打破科研与生产力之间那堵“无形的墙”。
2004年,合肥申请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一举动,一度被视为“冒进”。
在全国率先破除“科技三项经费”体制,改“按类分配”为“按需分配”,对科技创新主体,不问出身,真干真支持!
这样的突破,和上级的统计口径“对不上”。但改革一步一步推进,合肥的“科技创新链”变得越来越完善。
主动邀请京东方落户,拿出近百亿元共建合资项目。到2017年底,最先进的液晶面板在这里投产,合肥跻身全球液晶面板显示产业重要基地。
人们恍然大悟:如果没有多年前“第一生产力”的充分自觉,这个内陆城市怎会诞生一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
干部主动去科研机构“挖宝”,搞“精准成果孵化”……十多年来,合肥“无中生有”了集成电路、机器人等多个新兴产业,热核聚变、稳态强磁场率先突破,区域创新能力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这是一场沉默者的长跑,既要有创新的‘眼力’,更要有坚守的耐力。”安徽省一位领导这样总结合肥的自觉之道。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决定着文明的走向。
当沉睡的东方民族跨越百年沧桑,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聚力创新发展实现赶超,成为中国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经典论断振聋发聩。
如一声春雷,长期以来禁锢创新的桎梏打开了,萧瑟许久的大地迎来科学的春天。
“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自觉,在1978年的中国,播下一颗巨变的“种子”。这颗神奇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察绥宁甘青新六省……经济价值甚微,比平津及沿江沿海一带,肥瘦之差,直不可以道里计。”大西北如何突围?这是几十年来摆在中国西北角的“天问”。
八百里秦川的平分线上,中国唯一不依托大城市的“农字号”高新区给出时代答案。在这里,“第一生产力”正演绎新的精彩。
杨凌曾是西北角一个“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荒峁峁。1997年,第一个“国字号”农业高新区在此批准设立,为西北角脱贫指明了方向。
土苹果没水分没甜味怎么办?在果树旁套种油菜,品质堪比红富士;热带水果养不活怎么办?用LED补光、用二氧化碳施肥,就能在大棚里实现“南果北种”……千百年的土办法在这里遇上自主创新的火花,现代农业梦在“第一生产力”自觉的活力中充分涌流。
“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一批85后大学生在这里摇身变成“农桑创客”“土壤医生”,一批农业科学家被冠以辣椒大王、杂交油菜之父、白菜女王的称号……这座被赋予“国家使命”的“农业特区”因自觉创新重获新生,“杨凌农科”品牌价值已超600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创新发展迎来了新时代。
“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强调的是创新的战略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撬动作用’。”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眼中,正是这个“第一”的认知,解放了创新活力。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是一种动能,让顶尖人才资源不断蓄积。
265万——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的总数,一个史上罕见的“归国潮”正在出现,带回全球最先进的创新理念。
387万——2016年研发人员总数,一支强大的科研创新队伍屹立世界东方。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一个“人”字带来自觉创新的不竭动力。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越来越成为全民族的一种精神自觉与行动自觉。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是一股洪流,通过改革红利得以磅礴而出。
敢于在没有路的地方,探出一条新路,是勇敢者的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科研人员如何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松绑”+“激励”成为中国科技改革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千里马”正在创新沃土上竞相奔腾。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是时代伟力,助推中国实现历史性跃升。
2017年12月6日,满载乘客的西安至成都高铁列车呼啸穿过秦巴山脉。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千古沉吟、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铁路蓝图,在新时代的中国化为现实。
每天早高峰,全国平均每分钟有4万份手机叫车的订单等待响应;每百位手机网民中,就有七成在用手机支付;中国网购人数和网购交易额达到全球首位……中国全方位创新的活力曲线图在世界铺展。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第一动力’结出累累硕果,让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成为开拓者、引领者。”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
相关新闻
- 厦门自贸片区今年再推78项改革试验任务(2018-02-23 08:13:49)
- 中戏应试创新高:5000人参考 易烊千玺艺考低调(2018-02-22 09:46:37)
- 福建坚持创新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居全国第6(2018-02-04 10:08:01)
- 福建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名单公布(2018-01-31 10:07:03)
- 福州市留学生同学会举办“走进新时代创新创业峰会”(2018-01-25 08:45:06)
- 三明:抓改革增强新动力 让产业与创新同频共振(2018-01-21 10:13:24)
- 福建新增3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2018-01-15 08:19:01)
- 242家闽企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2018-01-08 10:28:02)
- 福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打造海西科技创新高地(2018-01-08 07:27:12)
- 创新举措频频出台 自贸试验的平潭“新路径”(2018-01-02 09:23:25)
- 盘点: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十大里程碑事件有哪些?(2018-01-02 09:04:08)
- 创新中国——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2017-12-22 1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