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乌山时评 >> 热点关注

乌山时评丨构建福州都市圈创新共同体研究

2023-02-21 15:28:35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侯俊东

  市场发展和创新演变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在更大范围集聚创新要素、更深层次融合创新。此时,致力于推进跨区域协同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共同体不仅有助于福州都市圈“弯道超车”,也可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目标,引领区域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福州都市圈创新共同体的构建既需要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物质载体,也需要利益共享共创机制作为联系纽带,更需要以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多主体协同创新,以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能力。

  构建高效的科技协同创新网络

  科学规划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擘画创新战略蓝图。结合福州都市圈的现实条件,制定“福州都市圈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规划创新共同体的建设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考评方式、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推进规则磋商和公开机制,建立福州都市圈共同行动、共性问题和共同利益的统一规范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推进共同制定信息获得机制、产业协同机制、利益协商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等,形成各主体普遍认同的规则和制度安排。

  扎实推进创新主体内生增长机制,打造自适应敏捷型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共同体中的引导、协调、监督、评估等作用,加快健全治理体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充分体现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共同体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角色,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切实推进交叉学科和前沿领域的理论探索,开展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充分利用“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企业的优势,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跨越、应对多重变局;充分促进专业服务机构将资源引向关键价值链环节,捕捉新的发展机会,挖掘深层次资源价值帮助企业自主创新,培育自身竞争优势;充分激励用户主动融入创新共同体研发创新环节,共同参与概念构思、功能优化、外观设计等活动,增强归属感。

  打造完善的利益共创共享机制

  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破除资源流动制度壁垒。打造数字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时更新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专业服务机构的创新信息。依托都市圈高校的测试中心和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串点连线成片推进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服务、技术转移等资源共用共享。搭建多场景交流平台,建立分行业、分区域的多个研发互动群,定期发布项目推介,通过点对面的交流形式增加匹配效率。建立创新要素统一市场,打破区域、部门分割等壁垒,破除制约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跨区域社会保障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在高校院所和企业间双向流动,打造校地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

  打造利益共创联结机制,构筑创新主体合作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通过“榕博汇”智库对接具体项目,共享共用咨询成果,鼓励共同体成员求同存异,寻找利益共同点,共创共赢。鼓励飞地创新,实现研发和产业从总部扩展至地方,搭建网络资源高效对接的桥梁,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打造“科技社交载体”,鼓励联合举办科技创新相关活动,强化地区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的密切协作,促进项目和资源有效流动及组合。联合项目攻关,支持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研发团队,共同申报和承担重点研发项目,协同解决技术难题。

  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保障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对接“知创福建”平台的服务资源,打造福州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集审查、确权、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应对知识产权滥用和滥诉行为。完善技术转移的相关过程和规范体系,及时优化和健全知识产权归属、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后续改进、价值评估等与技术转移活动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构建一站式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服务链条,设立服务专员,规范服务流程,协助企业开展专利申请、保护专利成果和实现技术转移收益。健全知识产权共享与分配机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协议共享探索,形成以合同契约为核心的成果共用共享机制,鼓励科研成果在创新共同体内部优先转让和授权使用。

  健全创新导向分配制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制定科技成果贡献度评价标准,在知识和技术创造、学习、应用和转化过程中,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作出明确界定,依据贡献给予相应奖励或创新积分。建立市场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权分红激励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成果持有单位、技术发明人、专利所有权人以创新成果作为配套投入,落地产业化项目。积极发展知识产权金融,通过质押融资、作价入股、证券化、构建专利池等市场化方式,挖掘和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开展海外股权投资,支撑国际业务拓展。

  全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锚定产业发力新方向,驱动创新资源按需分布。按照“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逻辑,突出重大科技项目或关键技术的强力纽带抓手作用。依托福州都市圈石油化工、纺织鞋服、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面向“数字丝绸之路”共建共享、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等国家重大需求,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积极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协同创新突破推动产业动态提升,促进本土企业、产业高效联动,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优化产业链创新链供需生态。

  统筹衔接科创与产业政策,加强政策精准支持力度。理顺福州都市圈现有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流程产业和创新政策,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因产施策,统筹科技、财政、税收、金融、人事等制度对接,完善产业创新政策链条,着力增加创新链前端的科技供给、加强创新链后端的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等。在普惠性政策保障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重大功能平台及急需紧缺人才的发展需求创新“特色专项政策”,做到精准靶向施策。

  部署双链融合重点专项,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布局。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战略领域和产业领域,全图谱梳理福州都市圈产业链构成和产业融合载体分布情况,形成关键技术攻关清单、科创资源清单和产业资源清单,统筹部署实施一批重点专项。按照上下游衔接的要求,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福州创新—区域转化”“总部—基地”的空间布局。支持福州市建设国家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依托福州大学城、福州高新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创新资源,打造福州核心智力区和创新策源地,以创新合作推动都市圈次级中心发展壮大。完善周边区域的配套体系,增强地方创新资源和产业承接能力,推动建成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联动体系。

  稳固双链构建双循环格局,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布局,按照国际规则并购、合资、参股国外企业和研发机构,提高海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中国(福建)-新加坡国际高新企业合作发展峰会”“福建-RCEP国家经贸合作对接会”等,聚焦产业需求对接高精尖科技成果,链接全球创新渠道和资源,推动创新合作升级。积极发挥海丝核心区的政策优势,探索实施自由港政策,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推进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对国际人才、资本、技术及专业机构等高质量创新要素的开放性。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弘扬都市圈共同价值观念,营造创新创业软环境。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和科技创新复杂度提升的背景下,通过“互信-协调-认同”路径促进福州都市圈凝聚科技创新共识,构筑共生化良序创新共同体的前置条件。增强对创新共同体互信共享的认同,切实推动都市圈内创新资源的协调共享,实现突破资源束缚、降本增效的目的,夯实全民共享、共同富裕基础。达成对创新共同体协同发展的共识,全面坚持福州都市圈建成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现代化都市圈的总体目标。强化对创新共同体互利共赢理念的追求,引导创新共同体多元主体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开放合作和创新成果广泛应用,广泛宣传科创政策、典型案例,营造激励干事创业、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

  加强创新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多元主体合作体系。打造包容多元主体的协商参与的议事机制,固定成员对组织的承诺与贡献,通过契约加强信任、权责和规则意识,维护权威空间,降低合作的不确定性。遵循社会治理体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原则,福州都市圈在创新共同体领导小组的成员构成、行动方案的意见征集、例会提案的办法采纳等方面需要吸收创新共同体不同主体的参与及意见,通过共同体共建共治的“无形之手”,共享科技创新市场调节的成果收益。推动各市(区)在科技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重大项目方面以市长联席例会为基础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创新互补优势,建成富有活力、统一性、区域性的创新市场。

  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开放协同创新环境。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组建服务网络,提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施科技服务机构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增强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和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福建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功能,提升科技转化服务能级。全面清理都市圈内与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不一致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构建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健全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梳理创新供应和需求清单,加大团队科技特派员和法人科技特派员比例,鼓励科技特派员以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投资,促进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联合创业。

  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赋能公共服务技术变革。以打造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为奋斗目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入国家技术转移“2+N”体系布局,加强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州分中心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技术转移机构合作,推动海峡两岸的技术转移。打造数字化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力推广福建惠企政策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开辟福州都市圈数字化服务企业专栏,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发挥数据要素的无边界优势,以数据要素促进其他生产要素与创新要素的整合共享,构建创新协同开放、错位互补、一体联动的创新环境。

  [作者侯俊东,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本文系福州做大做优做强省会论坛征文]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