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时评|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奋斗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贯穿于革命时代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坚持党的领导是顺应革命奋斗的历史传承
回望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一条主轴贯穿始终。自鸦片战争伊始,中华大地的人民饱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剥削与压迫,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内外交织的窘境中,各种政党选择不同的道路进行革命奋斗,但无论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运动,还是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封建地主阶级的社会改良运动,抑或民族资产阶级主导的辛亥革命,由于其价值立场都未能代表广大人民利益,难以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导致各种救国方案相继失败,未能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无法改写中国的历史命运。因此,需要有真正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来扛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担,推动社会的变革。
十月革命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与革命性的政党,秉承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扛起国家独立与民族振兴的大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顺应历史逻辑、顺应中国人民诉求而诞生的无产阶级政党。
首先,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区别于为上层阶级和利益博弈而生的西方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中国人民,带领广大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为民族振兴而拼搏符合党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其次,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源于中国革命奋斗史的历史传承,也是民族复兴的政治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
伴随现代社会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不确定性,流动性、复杂性、不稳定性的现实环境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的挑战。实现治理的有效性不仅有赖于合理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配置能力。
首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政党是现代国家运转的核心中枢,将自身意志通过国家政策、规章设计等形式融入治理,维持国家机器的平稳运行。而根植于人民群众的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特点在于统一性与集中性,基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党的领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赋予党总揽全局的核心地位,能够充分协调各方,实现纵向贯通与横向联动的高度协同性,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治理难题中依靠党的领导地位连接国家、社会、市场三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有效提升治理效率,充分显示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基点,无产阶级执政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性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最终的命运,党的领导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组织、思想、制度保障。历史与现实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展治国理政,引导整个国家向合乎历史逻辑的正确方向发展,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不变色。
再次,党的领导是资源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的最重要保障。治理效度同样取决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否,而党组织的整合功能能够将碎片化的社会资源重新吸纳并整合,向治理的痛点和难点倾斜,通过党的引导能力对不同类型资源进行统筹与调度,充分平衡资源短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城乡基层治理中发挥党组织的资源规划以及动员能力优势。如,通过党组织的内外吸附效应引导乡贤回流,带动一系列优秀资源回归乡村,依靠党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从而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彰显治理的有效性。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进入新时代,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历史的内在逻辑,还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连接现实、当下与未来的压舱之石。就历史逻辑而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性政党,是引领人民长期艰苦奋斗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现实逻辑而言,国家治理的统筹协调能力取决于党的领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取决于党的领导。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
首先,坚持紧贴人民群众的底线。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根基在于人民,党的强大生命力在于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必须紧抓民心这条底线,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利益,汇聚人民群众的基础性合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通过党的引领作用连接国家、社会与人民,扩大参与渠道,吸纳人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将政党与人民高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能力。
其次,坚持以党统领全局的基线。党是国家发展轨迹的掌舵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通过制度规范巩固党的领导能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将党的领导融入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党在各治理领域的统筹协调作用。但统领不代表对一切治理事务的包揽,而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构建高效、协调、有序的“一核多元”治理机制,实现领导的深度与广度的高度平衡,积极规范与引导治理的合理运行,遵循到位不越线、协调不替代的准则,积极发挥其他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政府创新治理成效。
再次,坚持推进党建工作的布局。随着国家治理重心的下沉,基层党组织既是基层动员能力的源泉,也是巩固党领导权的重要阵地。要不断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为党的领导权提供扎实的基础。一方面,严格落实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战斗力与自信力。以严明的纪律约束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更好履行自身的职责,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与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基础。基层党员来源于群众,需要发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势,依靠自身的思想进步性与先进性形成良好的风气,依靠党员的模范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发挥自下而上的基层动员力。
[陈浩系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施生旭系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系主任、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硕导;本文系福建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构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FJ2021MJDZ021)阶段性成果]
- 鼓楼区委宣讲团赴洪山镇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2022-01-18 09:51:13)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鼓楼区委宣讲团走进东街(2022-01-14 16:27:08)
- 福州盘诗表演 理论唱进百姓心中(2022-01-12 08:36:08)
- 福州市开展形式多样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2021-12-31 07:37:09)
- 闽江学院举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会(2021-12-29 22:00:03)
- 福州三八红旗手带头学习宣讲全会精神(2021-12-28 09:15:57)
- H5 | 学六中全会精神,迎美好2022!(2021-12-27 14:55:04)
- 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2021-12-25 09:09:51)
- 市委宣讲团赴仓山区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2021-12-24 07:28:21)
- 中共福州市委关于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汇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强大精神动力的决定(2021-12-23 23: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