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焕发时代光彩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 表里山河,华光流年。历史划过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将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徐徐写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山西考察调研,为我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殷殷嘱托,砥砺前行。近年来,山西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云冈石窟保护和云冈学建设、永乐宫壁画保护、平遥古城保护、文明探源工程、晋绥边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深入开展,正在书写从文物大省走向文物强省的新篇章。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启程
6月的清晨,气温渐升,晨光从塔尔山方向而来,穿过夯土柱之间第12个狭缝,这意味着这一天要迎来最长的白昼。“夏”如约而“至”。人们观察夯柱间的缝隙,试图理解春夏秋冬的规律。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探源之旅,从襄汾陶寺出发。
▲夏至日,陶寺遗址的观象台
陶寺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感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必经之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认为,寻找‘最初中国’,陶寺是有物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队长何驽博士给予陶寺遗址高度评价。
▲碧村遗址东门址发掘区
在吕梁市兴县碧村村北,蔚汾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距今4200年至3800年前的先民在此镇守黄河,保一方安宁,建立起家园。这座山城成为迄今发现的晋陕大峡谷东岸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史前石城,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早期发展轨迹打开了新的窗口。今年3月,碧村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陶寺出发,发现“最初中国”;在碧村驻足,感受四千年前黄河岸边的文明图景。近些年,山西扛牢文物资源大省责任,不断用考古重大成果实证着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众多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基本构建起中华早期文明的考古序列。运城西侯度遗址最新测年表明山西人类活动已有243万年;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将灵长类出现的时间提前1000万年;翼城北撖、芮城坡头、沁水八里坪、闻喜上郭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考古发掘均取得重要突破。
▲考古工作者在北白鹅墓地地下考古方舱中采集提取信息
2023年11月,我省自主设计的全国第一座地下考古方舱开始在垣曲北白鹅墓地考古现场投入使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与藏品部主任南普恒表示,考古方舱配有可升降的发掘平台,既方便文物调运,又避免了考古队员和文物标本直接接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出土文物的原始环境和历史信息。随后还将有2.0版的可移动考古方舱投入到全省众多考古现场,为探寻文明源头、找寻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山西印迹插上科技的翅膀。
文物保护利用,重任在肩
延续华夏文脉,承接文化遗存。山西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省,一处处饱经沧桑的文化遗产如璀璨星光点缀在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之中。
▲2022年5月,平遥古城对受损城墙进行修复
古城悠悠,岁月静好,几位身穿传统服饰的妙龄少女轻扣古城的一砖一瓦,笑意盈盈。经过系统地铺设地下管网,保存较为完整的平遥古城舒展经络,重整筋骨,焕发生机。“凿石开山,因言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从遥远北魏走来的云冈石窟,如今又打开了全新领域。2021年2月,以一体推进云冈石窟保护和“云冈学”研究为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研究院正式挂牌,云冈研究院护航云冈走向新的辉煌。
▲2021年10月,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揭牌
今年5月,“东方甄选”团队走进山西,发掘深藏在黄土地上内敛、厚重的历史文化,带领数亿网友通过直播镜头,沉浸式地“云游”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悬空千年的建筑传奇”的悬空寺、与比萨斜塔比肩的应县木塔,以及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见倾心的晋祠。在小小的屏幕上,藏不住全国网友对山西的溢美之词——“原来山西这么好!”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全国排名第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古建筑28027处,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构古建筑509处,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构古建筑均在山西;唐代以来彩塑12000余尊和壁画50000余平方米,数量全国第一;古戏台2800余座,数量全国第一;旧石器遗址、地点800余处,居全国前列;历代长城1401公里共4266个点、段,墙体长度居全国第五,点段数量居全国第三;已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50处,是全国与八路军、红军东征有关文物遗存最完整、最丰富的省份。
一个个骄人数字是山西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面对这些文化宝藏,山西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着力构建文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文物价值传播、文物安全责任、政策制度保障五大支撑体系。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润民表示,作为文物大省,山西要牢记嘱托,全方位推进“保护、研究、利用、展示、管理、服务”六位一体工作格局。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研究院于今年6月挂牌成立
去年开始,山西文物全科人才培养全面启动,计划5年内将为基层文博单位免费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山西大学考古文博研究院于今年6月挂牌成立。爱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成为接过这份重担的新生力量,这种创新性的培养方式开全国文物系统之先河。
同时,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石窟寺、石刻文物、低级别文物、壁画彩塑、红色文化遗址、军工遗址等专项调查,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纳入法定保护范畴。对云冈石窟保护和云冈学建设、永乐宫壁画保护、平遥古城保护、文明探源工程、晋绥边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进行“回头看”,补短板,强弱项,形成了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脉脉相传
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每到节假日,山西博物院挤满了爱好传统文化的小朋友、大朋友。他们惊叹于一件件青铜器的精美,更感叹于一代代文化继承者的智慧与执着。山西博物院成为外省朋友来到山西必打卡的一站。山西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元成说:“文物保护的目的不是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是要让它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今年6月,大同长城博物馆开馆
一座座内容丰富、展览形式多样的博物馆在11个城市诞生;一座座“博物馆之城”挑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目前,全省共有备案博物馆机构217家,其中,一级博物馆6座,二级博物馆17座,三级博物馆17座。中华长城博物馆、中国木建筑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依托“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齐徐显秀墓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将成为全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人们开始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带着穿越千年的微笑,首次与全国观众见面。不久之后,佛首回到故土太原,如今摆放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展厅内,与参观者近距离相望。
▲学生走进运城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文物“守得住”,更要“活起来”。山西省文物局以“开放”和“共享”为抓手,整合全省馆藏和社会文物资源,强力推动全省联展巡展项目。“吉金耀河东”“华夏之华”“无界之境”等高质量展览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巡展;全国文物系统首家先进计算中心落户云冈研究院,3D打印的石窟开始“行走”世界;国保单位对外开放率超过40%;年办展数量增加到700余个,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增加到5000余场次,年均参观人数2000余万人次……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次次参观与感受中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传承的力量之源,博物馆“文化中枢”阵地作用日益凸显。
历史悠远、文物浩繁,厚重文化浸染三晋大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进程在此得以延续。人们走上这块被时间偏爱的土地,在这里读懂盛世中华。
站在新的起点上,文物大省山西将奋力向文物强省迈进,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山西贡献。
- 动画丨山西文物消夏晚会(2023-07-14 17:57:36)
- 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发布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上榜(2023-07-14 17:23:11)
- 何以中国,走进山西(2023-07-14 10:50:57)
- 闽侯廷坪乡村振兴打出两张“好牌”(2023-07-14 08:23:02)
- “福小榕看城市”儿童友好系列暑期活动启动(2023-07-14 08:10:27)
- 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发布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上榜(2023-07-14 07:40:33)
- 闽江之心文化产业园开始运营(2023-07-13 17:47:16)
- 天空之眼瞰祖国——姑苏胜景 写意江南(2023-07-13 12:17:25)
- 连江一站式海鲜大排档下月投用(2023-07-13 09:22:30)
- “夏一站 趣福州”研学旅游季启动 包含六大主题线路(2023-07-13 09:14:51)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