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上抑郁症 家长应该怎么做?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关注自己及家人的精神健康。
近年来,青少年儿童精神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患了“心病”的孩子,家长往往手足无措,不知如何面对,又常常会陷入误区。为此,本报邀请心理专家为大家科普。
10日上午,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携手多家单位,在屏山公园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宣传活动。医院供图
案例
10岁女娃患上抑郁症
天真无邪常用于形容儿童心地单纯,很少有家长会意识到,儿童也可能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患上抑郁症。近日,福州10岁女孩小妞(化名)就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这让她的妈妈大吃一惊。
几个月前,小妞的妈妈就注意到孩子的性情有所变化。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妞放学后总是闷闷不乐,不再积极做作业,也不和同学出去玩,而是躺在沙发上不停地刷手机。妈妈询问原因,她只说累,不想动。妈妈不理解,唠叨几句,小妞就大发脾气,甚至把自己关进房间。
渐渐地,情况越发严重。小妞上课经常走神,喜欢趴在课桌上睡觉,考试成绩明显下降,作业也经常不完成,甚至表示不想上学。对于妈妈的询问,她依然无法说出具体原因。有时发脾气后,她又会很快道歉。小妞的好朋友私下告诉班主任,小妞多次表示不想活了,这可把妈妈和班主任都吓坏了。于是,妈妈立即带小妞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心理保健科就诊。
接诊的陈悦医师经过详细问诊和专业评估后,确诊小妞患有抑郁障碍,即抑郁症。尽管妈妈已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诊断结果时还是惊愕不已。
陈悦介绍,青少年儿童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的核心特征相似,都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易怒。对于这类孩子,医生通常会先进行心理辅导,若病情影响到学习或生活,则会在适当用药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她表示,大部分自己要求就医并希望情况变好的孩子,治疗效果都不错。
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小妞按时服药并积极配合心理治疗。妈妈也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充分的陪伴和鼓励。一段时间后,小妞的情况明显好转,笑容逐渐增多。
科普
孩子“心病”问题不容忽视
“精神健康问题并不少见。”福州市第二总医院专职心理治疗师余旺珠表示,在人生长河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心灵的雨季,而抑郁症便是这片阴霾中最为沉重的一抹。
数据显示,各个国家青少年儿童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球10至19岁人群中,每7个人中就有1个存在精神健康方面问题,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相对普遍。因此,孩子“心病”问题不容忽视。
“患上抑郁症的孩子往往会感到茫然无措。”余旺珠介绍,此时,作为家长,理解和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原本活泼开朗,却因为一些原因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甚至需要休学回家,这时家还不能成为他们的避风港,那他们该有多绝望啊!”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抑郁?
“改变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的不仅是患者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余旺珠说,对于青少年儿童抑郁症患者来说,宽容、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是他们康复的重要条件。此时,家长应该按照下面的做法,为孩子康复创造条件。
陪伴,是最好的支持——如果家长不知道做什么的话,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默默地陪着孩子,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这就是很好的支持。孩子想说话的时候,家长认真倾听,不要打断,也不要急着给出建议,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
理解,接受他们的现状——
很多家长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毕竟孩子可是无忧无虑的代名词。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就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少等,所以他们不是想太多,不是矫情,不是太闲,是真的体会不到快乐。当家长埋怨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也渴望被理解。当孩子表达自己的痛苦时,家长要给予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无论他们处于何种状态,都要给予他们关爱。
参与,了解治疗进展和需求——父母还需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治疗过程中。与治疗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治疗进展,这样家长就能给予孩子更加有效的支持。
鼓励,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和兴趣爱好。社交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减少孤独感;兴趣爱好则可以提供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方式,增加生活的乐趣。
减压,父母情绪稳定很关键——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往往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注意调节,这种压力可能会转嫁到患者身上。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陪伴的准备,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这些常见误区要避免
余旺珠指出,许多人对精神疾病存在误解。
误区1:精神疾病离我很远
世卫组织对健康标准的最新定义是:心理以及生理的共同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心理问题达到“病”的程度,就会变成精神疾病。
“我们生活在高压环境下,心慌、胸闷、出汗、坐立不安等症状可能就是心理疾病的前期表现。”余旺珠表示。
误区2:精神疾病就是“神经病”
精神病和神经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精神病是严重的精神状态紊乱,而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
此外,在很多人的心里,精神病患者就是行为怪异或者疯了。其实,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精神分裂、躁狂症、抑郁症……不同种类的精神病,病症不一样,而且不少精神疾病患者只是表现在感知、注意力、智力、情感反应或意志活动等个别方面的异常,而其他方面可能基本正常。
误区3:服用精神科药物有副作用
很多患者担心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存在长胖、成瘾、肝肾功能损害等风险。其实,精神科药物大多是通过改变大脑内的化学物质,进而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局部功能,从而改善精神疾病的症状。绝大部分精神药物在用药适应或者停药后,随着药物浓度的稳定或者减退,身体反应也会随之减轻或消除。
误区4:精神疾病都是想不开造成的
有人认为,精神疾病就是平时自己郁郁寡欢、伤春悲秋,只要想开点、看开点就能好。其实,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的研究认为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调有关。余旺珠提醒,一时的心情不好,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或者求助家人朋友进行调整,但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靠个人的努力很难缓解时,就需要专业的治疗介入。(记者 陈丹 朱丹华 通讯员 林容 林曼君)
- 中小学科学教育“百馆千所”免费开放 福州有97个(2024-10-11 09:31:26)
- 不要忽视青少年抑郁症,识别早期征兆很重要|世界精神卫生日(2024-10-10 10:39:49)
- 如何更好守护孩子“腕上安全”——当前儿童智能手表使用现状调研(2024-10-10 10:27:02)
-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医生提醒要甄别隐性情绪信号(2024-10-10 08:03:28)
- 做一日萧山“美猴王”,耍棍子、练武艺,这门绍剧课,绝了!(2024-10-08 17:24:14)
- 新榕语丝|走出校园 亲近自然(2024-10-08 08:18:55)
- 收到这条通知,马上这样做!福州人速自查(2024-10-07 09:44:10)
- 福州“熊孩子”晚上负气出走!警方紧急搜寻!(2024-10-05 16:10:33)
-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会议(2024-10-01 08:06:02)
- 国庆专题 | “桥”见未来:何等风景不负遇见?(2024-09-30 17:50:43)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