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非遗行|福州高楼米线:小米粒的艺术之旅
米线,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既可当主食,也可是小吃,大江南北的烹饪方法也各有千秋。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高楼村里,深藏一门全国独有的民间手工技艺——“高楼米线”。这种以大米相连缀成线条制作成的立体艺术作品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
难得的是,这项技艺曾消失近七十年,近年来被再度挖掘并传承,于今年入选了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雄鸡、天鹅、奔马、亭台楼阁……一个个福州“高楼米线”作品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如今,“80后”青年陈国锐是福州“高楼米线”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高楼米线”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民国时期最为盛行,一到正月,高楼村三百多户人家,每户都出一个作品放在祠堂祭祖,诚心祭拜祖先,祈求丰年。这一民俗逐渐发展成为民间技艺展览。久而久之,高楼村的正月祭祖声名远播。然而到了战争年代,祠堂改作他用,失去了这个载体,渐渐地没人再制作“高楼米线”。
福州“高楼米线”唯一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锐说,2015年底,一位耄耋之年的香港同胞陈国强回村探亲,和陈国锐的父亲聊起“高楼米线”的故事。“当年有见过米线制品的老人们都早已过古稀之年,年轻人更不知米线为何物,这门独特的民间技艺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老人家感慨村里已近消逝的技艺,激起了我复活绝活的欲望。”陈国锐如是表示。
于是,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陈国锐,主动拜访陈国强老人,请教“高楼米线”的做法和技巧。起初,陈国锐把大米拼接得歪歪扭扭,成品实在拿不出手。陈国锐说:“当时我心里没底,‘高楼米线’连一张模糊的照片都没有留存,只有村里重修族谱时,在新加坡一本族谱中发现其中有相关的文字记载。”
技艺反复探索改良
如何选材,怎样制作,成了陈国锐首要面对的难题。制作“高楼米线”的材料不是什么品种的米都可以,他提及从前所用的长乐泮野村生长的稻谷,通常有一厘米长,如今已难寻踪迹。“我把市场上能找到的粳米、印度长粒米、糯米等近20种米,都一一尝试过,最后选定长度和个头最为接近的泰国茉莉香米。这种米平均长度超过了7毫米,且均匀饱满,通透性强。”陈国锐如是表示。
一有空余,陈国锐就到福州长乐档案馆查阅相关县志记载,根据老一辈的口述进行反复探索、更改,用耐心和匠心还原了这项几近失传的技艺,并将着色和防腐技术运用其中,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在初次还原“高楼米线”时,陈国锐制作了玲珑宝塔和白莲花,随后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搭建成了一头米牛。
2016年,陈国锐创作的第一件工艺品——《金鸡报晓》,在福州市举行的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上精彩亮相,惊艳四座。2017年,“高楼米线”的知名度再次打响,祭祖时,海内外乡亲纷纷慕名而来,就为了看一眼这失传已久的老工艺品。“能容得下上万人的陈氏祠堂,那年我自己都挤不进去了。”陈国锐回忆道。
首试拼装法
随着技艺的不断纯熟,陈国锐开始尝试更多复杂的造型,作品的体量与日俱增。如今,经过进一步提升改良,陈国锐已经能制作出栩栩如生的动物、水果、凉亭等丰富的米线物件。今年春节期间,陈国锐首次采用拼装法,历时27天、用米约12500粒完成《普明宝塔》作品。
据介绍,作品是对苏州寒山寺普明宝塔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复制,长宽均为22厘米,高度突破历史新高,达至43厘米。
“高楼米线”高度每增加1厘米,陈国锐都要考虑米粒是否会产生裂隙、米粒的连接是否牢固,否则微小差别都有可能造成整个作品的“坍塌”。陈国锐介绍,在制作《普明宝塔》的过程中,他每做一步都进行精细的测量,甚至用水平仪校正宝塔屋檐翘角。《普明宝塔》底部四面设计有楼梯,楼梯具有弧度且为不规则形状,陈国锐对米粒尺寸的要求精确到毫米。
环氧树脂延长保存
“‘高楼米线’太精巧了,在运送途中难免会磕磕碰碰,作品有时会损坏,所以我首次尝试采用拼装法,可以让‘高楼米线’像搭积木一样越搭越高,既可快速搭建,也便于运输。”
据陈国锐介绍,《普明宝塔》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拼装,每个连接处都趋于平面,确保作品的稳定性,从而在高度上进行突破。作为“高楼米线”首个拼装式作品,《普明宝塔》开辟了新的创作模式,这让陈国锐信心倍增,他希望通过传承创新这项老手艺,唤起人们的点滴乡愁记忆。
以往随着祭祖结束,制成的“高楼米线”就算完成任务,并不考虑长久保存,用米糊粘连的作品易损坏或被虫蚀,这也是后来它们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要攻克这一难关,让“高楼米线”更长久地被更多的人认可,陈国锐尝试了各种粘合材质,天天埋头倒腾稻米和胶剂。目前陈国锐最新解决办法是,将成品涂上环氧树脂,外加玻璃罩,从而大大延长了“高楼米线”的保存时间。“我希望每一个‘高楼米线’作品都可以永久保存下来,哪怕多保存10年、20年,都值得我去尝试。”陈国锐如是表示。
高楼米线走进校园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传承人陈国锐认为,仅有他一人会做“高楼米线”,远不能让它长久留存。在多方的推动配合下,古槐中心小学成立福州高楼米线传习基地,陈国锐担任这一技艺的传承教学老师。当地的小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一传统,孩子们还创意地将色彩带入到高楼米线的制作当中。
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陈国锐将高楼米线带进校园,以校本课程的形式传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接续发展。
- 八闽非遗行|薄胎酱釉器:薄如纸 声如磬(2023-01-16 17:45:16)
- 福建福州:美术馆里过小年(2023-01-16 15:20:47)
- “洋女婿”阿拉丁的兔年“新”愿:拓新市场,做“好使者”(2023-01-16 15:11:31)
- 春运第十天 福州火车站预计发送旅客6.5万人次(2023-01-16 11:27:46)
- 大美福州迎春到 鸟语花香过福年(2023-01-16 09:26:32)
- 春运出行暖 福州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23-01-16 08:41:37)
- 福州闽剧界“管家”郑晓芳逝世(2023-01-16 08:39:14)
- 福州:“铁公机港”齐头并进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2023-01-16 08:38:11)
- 福州温泉行业回暖 消费新场景受青睐(2023-01-16 08:28:40)
- 福州市区温泉场馆人气回升(2023-01-16 08: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