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家风展”全市巡展走进闽清
7月1日,“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全市巡展第二站走进闽清博物馆。[详细]
林则徐纪念馆开展纪念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
6月26日,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以“抵制毒品,参与禁毒”为主题,联合社会各界在馆内馆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活动。[详细]
林则徐出生于贫困的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父亲林宾日是一位私塾先生,母亲靠做女红贴补家用,生活清贫却其乐融融。林则徐从小就在父亲“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的言传身教与母亲甘于清贫的生活态度影响下成长。
林则徐少年时代,家里只点燃单芯的油灯,到春节时为增添节日气氛,才加上一个灯芯照明。有一年除夕,邻居听到林家欢天喜地吃年夜饭,隔墙一望,只见林家十几口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共食一盘素炒豆腐。于是,双芯油灯和素炒豆腐成为林家世代相传的传家宝。
【详细】林则徐27岁时中进士后,在翰林院当文官,36岁时离京,开始官场生涯。
初涉官场的林则徐,对种种恶习十分反感,心中非常苦闷。他在《致刘敬舆》的信函中谈到在浙江为官的艰难状况,其中写道:“省垣孔道,冠盖如云,自辰迄酉,无非对客,事上接下而外,即为送往迎来,一切公牍管札……”
1821年7月24日,林则徐得知父亲在原籍患病的消息,当天就以本人有病为理由辞去官职,返回家乡。
8月底,林则徐回到家乡时,父亲已经病愈。林则徐对仕途冷漠,迟迟不向朝廷报到。
一直呆到1822年3月,在父亲林宾日的催促下,以及亲友劝林出仕的期望,林则徐赴京补官。
【详细】“传牌”,是清官署的一种下行公文,告知所经州县的地方官相关事项等。
1830年8月,林则徐从北京出发赴任湖北布政使。进入湖北境内后,林则徐立即发了一道《由襄阳赴省传牌》给沿途官员,宣布了对人对己的廉政要求:一是赴任途中一切费用自理;二是不准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溜须拍马;三是不搞远接高迎官场缛节;四是不准打着本官的旗号私索钱物,如有勒索者立即严办。
8年以后,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南下广州禁烟。此行经直隶、山东、安徽、江西、广东五省,行程数千里。行前他又发出《本部堂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对沿途接待事宜作了明确规定。
【详细】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立即在辕门外发布《关防示稿》,申明“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买备,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照民间时价给发现钱,不准丝毫抑勒赊欠;公馆前后,不准设立差房。偶遣家人出门,乘坐小轿,亦系随时雇用,不必预派伺候”。
对于自己的属下,林则徐也严加要求,下令“随行丁弁人夫,不许暗收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须索者即扫凛,私送者定行随参。”
欲正人,先正己,林则徐对自己的随行人员要求更加严格,防止自己的属下被拉下水,是林则徐特别高明之处。
【详细】1832年,48岁的林则徐就任江苏巡抚,作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十分注意澄清吏治。
林则徐的雷厉风行从整顿吏治的效率可见一斑:到任的第3个月,他便和两江总督陶澍会奏,裁撤江宁、镇江两府照磨、扬州府检校、华亭县主簿、金坛县湖溪司巡检;又和江南河道总督张井会奏,裁撤丹徒、如皋两县县丞,仪征、清江闸闸官等冗员。
对于府县级官员任职的调动,督抚有推荐提名的权利,林则徐每次都与陶澍往返札商一致,挑选适用人才,奏请任命。并且,林则徐选才以人地相需为标准,才识优长、年富力强、办事干练为优先。
【详细】1839年,时年54岁的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前,给夫人写了封家书,言辞虽简练却透露着对子女的关怀。面对困难丛生的禁烟运动,他在洁身自律的同时,也时刻不忘管好自己身边人,叮嘱他们谨慎做事,清白为人。
这封家书的内容是:“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古人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诚非故作诊持,实出于不自觉耳。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林则徐对待孩子也丝毫不马虎。
【详细】在他前往广州的前一年,传来一个好消息,大儿子林汝舟考中戊戌科进士,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六名,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但林则徐却没有对儿子做官场上的期许,只对他做家庭上亲情上的期许。
听说儿子要回福建老家一趟,看望母亲和妻儿,然后又南下广州看望父亲,林则徐的感觉是“甚为欣慰”,他竟然劝儿子干脆辞官回家尽人伦责任,这位父亲说:你在京城当的是小官,一忽儿升,一忽儿降,没什么建树,当这么个翰林,反而耽误读书,还不如暂时回老家照顾母亲,主持家业,而且还可以在安静的环境里温习功课,与书中的古人交朋友,即所谓与古人神交,足可以使学问学识长进。
【详细】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因功获罪,流放伊犁。按照清廷规矩,戴罪的官员可以捐钱赎罪,以减短服罪的时限。
1844年,59岁的林则徐身在伊犁戍所,唐钟福、金安清等拟发动淮、扬一带同官旧属为林则徐捐资纳赎。粤中茶商及扬州盐商,其中有感受林则徐恩惠者,有敬重文忠德望者,无不踊跃从事。或出一万,或出数万,仅十余人,已有数十万。但1844年11月12日,在伊犁的林则徐致函金安清,谢绝“捐赎”的提议,认为“此事断断不可,以贿免罪,其如天下后世何。虽终老边徼,不愿出此”。林则徐的同年友、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也为他出头集资赎罪。林闻讯后特意写信给潘,婉言谢却,请其退还所有捐资。
【详细】1847年正月,林则徐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衙署为三个儿子写立分书,即《析产阄书》,对家产进行了分析和处分。说自己为官30余年,没有时间管理家业,房产只值3万两银子,每个儿子只能分到价值1万两银子的房产,现银则无可分。
林则徐一生为官30余年,甚至多次担任官吏们所羡慕的“肥缺”,却仅有3万两的田屋产,这虽比入仕前有所增加,但在封疆大吏中却称不上富足。
他在《析产阄书》中嘱咐儿子:“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他还告诫:“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
【详细】-
曾国藩盛赞林则徐
在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他这样描述林则徐的清廉:“闻林文忠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详细]
-
英国驻华公使包令钦佩林则徐
英国驻华公使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号称“中国通”。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详细]
-
门生冯桂芬追忆
林则徐的门生冯桂芬曾追忆说:“大江南北数十州之远,亿万户之众,虽乡曲妇人孺子绝不知大吏名氏者,独于公名氏甚熟,莫不知其为好官。”[详细]
-
同科进士程恩泽高度评价
同科进士程恩泽评价林则徐“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意思就是说林则徐在为官从政方面谨言慎行,克己奉公;对待老百姓却能十分亲和。[详细]
1995年8月24日,在福州市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大会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我们要“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无数光灿夺目的英雄之星,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是伟大祖国的挺拔脊梁。中华民族因为有了他们的赤诚之心、凌云壮志而变得更加威武不屈,华夏神州因为他们的雄才伟略、殚精竭虑而变得愈加灿烂辉煌。林则徐便是中华民族群英谱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蒙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时代早已一去而不复返,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经验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日益强盛,生产力水平突飞猛进,国际地位日趋提升。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有些人忘记了过去,他们追求享受,不择手段捞取好处,损人利己,化公为私,只为个人打算,不为人民着想,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腐化堕落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因此,回眸林则徐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有许多值得为官者崇敬和学习的地方,对于当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领导干部是执行路线的决定因素,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不走样,社会主义大旗永不倒,历史上人民需要清廉的父母官,今天,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廉政的领导干部。
党培养的大批领导干部,更加具备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素质和觉悟水平。然而,一些干部腐化堕落,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甚至把人民交给的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有必要当头棒喝,悬崖勒马,自律检查,刹风整纪,纠正不正之风,这是发展的需要。
惩治腐败必须硬碰硬,动真格。目前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就是把权力关进牢笼,接受老百姓的监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论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还是普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学习林则徐铁腕治腐、重拳打击和大义凛然、敢说敢做的务实精神。
共产党人只有学习林则徐清廉自守的高洁情操,做到时时清白、事事清白,生前清白、身后清白,才能赢得百姓夸奖,获得青史留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在自己官府公堂上挂起了一幅自写的楹联,终其一生,严惩贪墨,为民除弊。立志要做一个清廉“安民”的好官,不与那些“利禄之徒”为伍。
大海宽广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它这样广阔的胸怀是世间最珍贵的、最伟大的,他勉励自己为人要像大海一样胸怀豁达,教育后代要心胸宽广,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同时他也指出悬崖峭壁之所以能够直立千丈,是由于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做墙头草随风四处倒,高山峭壁有千仞之高,正是因为没有私欲才显得刚强。
察吏莫先于自察
1823年,林则徐在任江苏按察使时,就十分注意对官吏的选拔考核。他还以身作则,在自己官署亲自书写一副堂联:“愿闻己过,求通民情”,希望百姓广提建议,体察民情。
1832年,在江苏巡抚任上时,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一份奏稿中说:“查上司所以考察属吏者,非于公牍中观其事理……察吏莫先于自察,必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于心,然后能举以验属员之尽心与否。”
人到无求品自高
林则徐在山东济宁担任东河河道总督时, 曾立下一方石碑, 上书: “人到无求品自高。 ”意思是: 人若无私, 品德必然高尚。 反映出他廉洁奉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鸦片战争失败后, 林则徐遭到投降派的诬告而被遣戍新疆伊犁。他在与妻儿告别时曾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名言。尽管身处逆境, 仍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决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清朝末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时年50多岁的林则徐写下了这篇百年传世家训——“十无益”格言。这是其中一句。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妄取人财,即是不义。无功受禄,中饱私囊,顺手牵羊,都是不义之举。如果一方面妄取人财,一方面又伪善布施,那么是不会得到福慧的,也是徒劳的。不如凭借自己的双手勤劳奋斗,以善心布施,如此方能心安理得。
切勿恃有乃父之势
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抵达广州后,写给夫人的信中说道:“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古人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诚非故作诊持,实出于不自觉耳。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从中可以看出,林则徐认为治家教子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与国家和人民利害相关。而恪守清廉,除了要自律,也要管住家人。
《林则徐年谱长编》(来新夏 编著)
《林则徐与中国图录》(林岷 郑林 郑中 编著)
《林则徐大传(插图本)》(杨国桢 著)
《林则徐全集》(作者: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
《中国近代史》(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中国历史手册•<中国近代史部分•第四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第一章鸦片战争>》(马卫东 马宝贵)
《教师博览》
《林则徐民间传说故事新编》(彭望涛 编著)
《林则徐的家风家教》(作者:许维勤)等
新华网、人民网、中央文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等媒体
文 字:邱 陵 编 辑:伊宁倩 设 计:王成男
技 术:周 凯 策 划:陈玲云 监 制:林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