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永泰漈头村老支书藏珍贵文书 古村落揭神秘面纱

2017-10-21 07:45:31  来源:福州新闻网

永泰漈头村老支书藏珍贵文书 古村落揭神秘面纱

从空中俯瞰,漈头村的轮廓就像一颗“爱心”(资料图片)。

  福州日报记者 赵金华

  “大教授来我们村里啦!”

  “还有美国来的教授呢!”

  今年暑假的一天,永泰县嵩口镇漈头村沸腾了。这天,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郑振满和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等人来到了村里。

  在村部办公室,他们打开一口箱子,翻看着里面的物件,越看越兴奋,连连赞叹:“太有价值了,不虚此行啊!”

  箱子里到底是什么物件?两位教授又是什么来头?他们为何会对这些物件如此感兴趣呢?

  小山村来了大教授

  漈头,嵩口镇最偏远的一座小山村,户籍人口仅700多人,以陈、林两姓为主,曾氏是唯一的“外姓”。

  村主任陈秋东告诉记者,陈、林都是明末从邻县永春迁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永春老家的人专门到漈头村寻亲,通过他们带来的族谱,接续了断裂多年的亲情纽带。

  村中老辈人说,漈头曾是繁华富庶的村庄。由于地处通往霞拔、东洋和嵩口、月洲的必经之路,早年,这里客商旅人特别多,也造就了商贸业的繁荣。

  陈秋东把记者带到一处仅余几座残破建筑的街区前。他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一条商业街,两旁都是商铺。面对这条不足十米的“残街”,记者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这是商贾辐辏聚集的商业街区。但历史上,这里确是十里八乡闻名的“东街口”,而且,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吴氏商业街。

  这意味着,历史上,除了陈林曾三姓外,漈头村还有别的家族存在。老辈人说,村里最多时有十八个姓氏,可见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村落。

  而村民称郑振满和宋怡明为“大教授”,确实一点都不夸张。

  郑振满,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对明清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等有十分精深的研究。

  宋怡明(Michael A.Szonyi),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收集了大量的中国族谱资料,写作完成《实践亲缘关系:明清家族组织》博士论文,在海外历史学界和文化人类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这两位教授来到漈头村,纯属偶然。他们此行是应邀来永泰考察庄寨文书的,头一天,他们在盖洋乡考察,准备第二天去霞拔乡。去年在漈头村做村落调研的东南乡建公司建筑师张明珍得知后,告诉郑振满等人,漈头村里有文书,不妨顺路来看看。

  没想到,这一来,他们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

  这批文书弥足珍贵

  这箱文书,是一位名叫陈铭友的村民留下的。他是漈头村的老村支书,1990年就过世了。如果还健在,今年正好110岁。去世前,他将这箱文书交给孙子陈在成保管至今。

  文革期间,地处偏远的漈头村许多文物被当成“四旧”毁于一旦。陈秋东的一位亲戚,就曾主动搜罗了好几担文物,点起熊熊大火烧个精光。林氏家族一件雕刻精美、价值不菲的十二扇围屏,也被烧成灰烬。

  在当时情势下,保留这箱文书,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而,这批文书弥足珍贵!

  负责整理、研究这批文书的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董思思告诉记者,经初步整理,这批文书约有2000件,包含族谱、契约、阄书、账簿、日用杂书等类别,基本涵盖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按照董博士的说法,这批文书具备相当的系统性。通过不同类型资料之间的互证,有助于对明清以来山区经济开发、人口流动、土地制度、社会结构等诸多问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借此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

  印证古村曾经繁华

  与永泰县其他乡村不同的是,漈头村民居中庄寨不多,仅有的几座也早成遗址,但村里有保存较为完整的铳楼群,包括寨下铳楼、吴家铳楼、半岭铳楼、羊角墘铳楼等。

  东南乡建的张明珍介绍说,与庄寨相比,铳楼主要是作为民居防御的组成部分,它建造成本低,建成时间短。这些铳楼多位于交通要道上,有的铳楼之间还互为犄角,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

  明中叶以后,嵩口一带匪患猖獗。尽管地处大山深处,漈头村仍不时会遭悍匪抢掠。铳楼群的存在,至少可“御匪于村门之外”,也可从中窥见漈头村曾经的繁华。这一点,从所发现的文书中也可得到印证。董博士告诉记者,确有几份有关村民开设商号、进行贸易活动的文书,联系到当地的地理和交通条件,他认为村里商业活动曾经繁荣过,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而这批文书的时代,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晚期,文书中出现了除陈、林、曾以外的很多姓氏,甚至还有由多个姓氏共同组成的会社。由此看来,村民口传的“十八个姓氏”的说法也是可信的。

  漈头村是座美丽安静的小山村,她袖珍、古朴,有着优良的环境和朴实的民风,今年已成功获评省级传统村落,正在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对村民来说,如果能够顺利摘得国家级荣誉,他们的乡村振兴梦想,也就不再遥远了!

【责任编辑:陈玲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