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六十七
“译界之王”林纾:着述傥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
林纾画作
创办新式学堂“苍霞精舍”反哺故乡 推动晚清全国教育制度改革
2015年6月,一则新闻见诸报端:福建工程学院已证实,福州江滨西大道130号历史建筑,就是一度被认为已消失的学院前身“苍霞精舍”旧址。一位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文学家,反哺故乡的故事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故事主人公正是林纾。
其所创办的这所开全国风气之先的新式学堂,与其在翻译界的成就不相上下。
“孙幼榖太守、力香雨孝廉即余旧居为苍霞精舍,聚生徒课西学,延余讲《毛诗》《史记》,授诸生古文,间五日一至。”“学生晨受英文及算学,日中温经,逾午治通鑑,迨夜燃烛复治算学”。这是林纾在一篇名为《苍霞精舍后轩记》的文章里所叙述的办学情景。
林纾曾自谓:“凡情之深者,流韵始远,然必沉吟往复久之,始发为文。”正是对苍霞精舍的深厚情感让他创作了该文。
1882年,林纾携母及妻女,迁往福州闽江边的苍霞洲新居。在这里,他度过了带给他许多感慨的15年,不仅仅他的许多译作都在此完成,还在于他接触到许多西方新思想新文化有很大触动:国内旧式教育制度存在诸多弊病,实施教育改革非常之急迫。
林纾画作
于是1897年春,当他再次迁往下杭街天王巷时,与当时回闽奔丧的邮传部尚书陈壁、农工商部员外郎力钧、奉天河北道孙葆缙等旧友合作,利用他自己苍霞洲的旧居创办“苍霞精舍”。
林纾在《苍霞精舍后轩记》一文中对建筑环境描述道:“建溪之水,直趋南港,始分二支,其一下洪山,而中洲适当水冲,洲上下联二桥,水穿桥抱洲而过,始汇于马江。苍霞洲在江南桥右偏,江水之所经也。洲上居民百家,咸面江而门。余家洲之北,湫隘苦水,乃谋适爽垲,即今所请苍霞精舍者。屋五楹,前轩种竹数十竿,微飔略振,秋气满于窗户”。
这是与旧私塾完全不同的一所绅办新式学堂。教学内容除汉文外,还开设了数学、英文、历史、地理、时务等新式课程。林纾任汉文总教习,亲自给学生讲授《史记》等。
1898年后,“苍霞精舍”学校增设学科。因校舍狭窄,不敷应用,迁址到道山路乌石山蒙泉山馆,改名绅立中西学堂。1907年学校又迁往华林坊越山书院旧址,增建房舍为师生寄宿,改称苍霞中学堂。此后历经多次变迁,演变成今日的福建工程学院。
清朝戊戌变法之前,在东南一隅的福州,能够由民间兴办这种洋式学堂,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苍霞精舍”的建立及其影响的幅射,不仅对福建,乃至对当时全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都发挥了启蒙和推动的作用。
“……予乞食长安,蛰伏二十年,而忍其饥寒,无孟韩之道力,而甘为其难。 名曰卫道,若蚊蚋之负泰山,固知其事之不我干也,憾吾者将争起而 吾弹也。然万户皆鼾,而吾独作晨鸡焉;万夫皆屏,吾独悠悠当虎蹊 焉!七十之年,去死已近。为牛则羸,胡角之砺?为马则弩,胡蹄之铁?然而哀哀父母,吾不尝为之子耶?巍巍圣言,吾不尝为之徒耶? 苟能俯而听之,存此一线伦纪于宇宙之间,吾甘断吾头,而付诸樊于 期之函。裂吾胸,为安金藏之,剖其心肝。黄天后土,是临是监!子之掖我,岂我之惭?”这是1919年4月5日,林纾在《公言报》上发表的《腐解》一文。1924年10月,这位孤独和无奈的晚清遗老溘然长逝。
“着述傥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这是林纾位于福州北郊墓柱上的隶书对联,对其一生做了精辟总结。林纾和他的“林译小说”早已随那个时代落幕,但其翻译的那些“启迪国人思想”的译著,还在影响着许多人。其创办的苍霞精舍,直到今天仍在为福建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默默做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