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六十七
“译界之王”林纾:着述傥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
林纾
“林译小说”影响近代许多作家 倡文以桐城派为义法但反对分派
“林译小说”对当时的文坛有相当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客观上也产生积极作用。一是中国读者通过他的译品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了解世界,解放了思想;二则是他成功运用了“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尤其影响了中国近现代许多作家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我所看过的书,印象最深的,还有我祖父老友林纾老先生翻译的线装的法国名著《茶花女遗事》。这是我以后竭力搜求‘林译小说’的开始,也可以说是我追求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开始。”这是文坛祖母冰心撰文回忆1911年她回福州在祖父书房里“如获至宝”的一件事。
但即便如此,林纾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里仍争议不断。
林纾不懂外文,由于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他把名着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对此,林纾曾解释道:“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达,即有讹错,均出不知”。但尽管他有误译漏译,他仍以非凡的古文功底,传达了原作的风格。精通多种外文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在50多岁后还重温了大部分林译。
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但他却并不愿意跻身桐城派,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
他甚至反对文学划分流派。“诗之有性情境地,犹山水之各善其胜。沧海旷渺,不能疚 其不为武彝匡庐也。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六子成就,各雄于一代之 间,不相沿袭以成家。即就一代人言之,其境界各别。凡奢言宗派, 收合党徒,流极未有不衰者也。”(《畏庐文集·序郭兰石增默庵遗 文集》)。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但晚年之后,却成为了忠诚的晚清遗老,他思想属保守派,甚至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胡适等人意见相左,1913年4月12日,他首次开始拜谒光绪陵墓,直到1922年因年迈体弱才终止了每年一度的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