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六十四
“文艺界常青树”许怀中:似水流年山海情深,文学创作与研究同行
1992年7月,参加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交流会。
机缘巧合介入鲁迅研究,每年一本专著震动学界
许怀中对鲁迅的学术研究,开始于“无书可读”的特殊年代。彼时,学校彻底停课,他回到故乡当“逍遥派”,借居邻近仙游师范的教师宿舍,“躲进小楼成一统”,借了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从杂文开始,小说、日记、书信、译文……日夜苦读,做小卡片,伴随着楼下传来学生练钢琴的旋律,许怀中暂时忘却了现实,思想跟随鲁迅深刻犀利的笔触,进入探寻中华民族灵魂的空间地带。8个月后,学校通知复课,他重返厦大。
没想到的是,这成为他后来撰写鲁迅研究专著的基础和准备。许怀中对鲁迅产生研究兴趣,还有一个客观原因,不得不提:厦门大学中文系是全国不多的鲁迅留下足迹的一个院系,系里成立的鲁迅纪念馆,是全国高校唯一的鲁迅纪念馆,位列国内五大鲁迅纪念馆之一。
鲁迅于1926年9月4日来到厦门大学,那时候称为厦大国学院文科国文系,虽然只任教一学期,却留下许多著作,他教学认真,和学生关系很好,他写信给许广平说:学生对他感情好,文科也有生气了。鲁迅帮助学生出版期刊《渡艇》《鼓浪》,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970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招收工农兵学员,并计划撰写一本《鲁迅在厦门》的书,由许怀中和另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研组的老师一同编写,后该书以集体名义出版,留下时代的烙印。5年后,许怀中带领毕业班鲁迅研究专题组学生住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合写《<朝花夕拾>浅析》一书,寒冬时节,独宿池塘后的一间玻璃间的小房,小园内有望月亭,亭旁的红梅斗雪盛开,傍晚暗香入室,为客人送来缕缕清香。
家中书房里,悬挂着一张装裱好的工作照。
“如果说,人生都有一段或几段难忘的生涯的话,那么这段经历是难以忘怀的。与鲁迅纪念馆的友情,犹如梅花,香溢记忆的深处。”许怀中白天和馆里的人员改书稿,夜里利用时间阅读馆藏资料,建构鲁迅研究第一本专著——《鲁迅与文艺批评》,1979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于第一批评上副教授职称。
以这本专著为起点,许怀中将鲁迅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是我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步骤。”许怀中马不停蹄,与时间赛跑,从鲁迅研究的不同角度和领域,如鲁迅的创作思想、鲁迅与中国古典文学、鲁迅与外国文学、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等方面,撰写了多部著作,“鲁迅思想,像个富矿,挖掘不完,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提高和丰富自己思想的过程。”
对鲁迅的学术著作和整理我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在过去鲁迅研究中是个被忽视的领域,这和长期以来,片面地视鲁迅为“革命家”的思想倾向所造成的有关。第三部著作,许怀中将研究方向瞄准了“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着重从“文学史家”、“小说史家”的鲁迅,来观照描画鲁迅学术著作。
许怀中回忆,为了写好这本著作,他不但将鲁迅有关论述系统摘出,而且阅读鲁迅所评论的古典小说,厦大图书馆找不到的作品,他就利用出差机会到上海图书馆借阅。那时,正值1979年的国庆节,住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作者招待所,早出晚归,他在上海图书馆阅览室“欢度”节日,边吃干粮,边做阅读笔记。在写书时,他已改变用小卡片记录材料的做法,而是用大张活页,免得卡片排满桌子不便处理。
在书的序论中他写道:“我们研究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关系,不但有助于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看出他对我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而且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批判继承我国古典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艺。”这本书稿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在1982年出版,并列入“鲁迅研究丛书”,赞为“鲁迅研究崭露头角的著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怀中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完成鲁迅研究专著,除了上述两部,还有《鲁迅创作思想的辩证法》(198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关于“人”的审视与建构——鲁迅与世界文学的一个视角》(199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许怀中服从组织安排,从厦门大学调至省里宣传文化工作部门,从政之后,由于公务繁忙,学术研究停笔一年半。但是,一些出版社早前向他约稿,像沉在心中的石头,堵得难受,他又见缝插针地开始撰写论著。
十几年下来,他把研究领域扩大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先后出版了《美的心灵历程》《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后者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