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网上展厅 >> 文学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四十五

“行者无疆”施晓宇:在梦想与激情中高擎文学火炬

发布时间:2017-05-08 17:04:34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行者无疆”施晓宇:在梦想与激情中高擎文学火炬

施晓宇、唐希主编《福州知青文档:插队往事》

  【各方评说】

  龙潜(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看施晓宇先生的文字,我们似乎看到他终日走在繁华的人世间,关心着水里的鱼、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以及风中的落叶和太阳下无名的野花。他的散文给读者挖了一个坑,又给读者讲述了映进坑里的阳光以及意义。这是一个完全感性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声音和色彩的世界。

  施晓宇先生的文字表现为不动声色,表现为淡漠的、局外的、相对的创作态度。这种除却铅华,像局外人一样望世界,不动声色的冷处理,恰恰达到了文学与生存状态的同构。

  真正的文学是空手入白刃的,这既是对作家敏感度的测验,也是和读者平等交流的姿态。施晓宇先生的语言是以简御繁的,它几乎没有修辞,没有技巧,没有意象叠加象征复合,它仅仅凭自身平淡寡味般的语势,忽然将读者引入他的情绪效应中。它没有什么凭恃,只有最终的凭恃——文学。这种对文学语言的处理表现了作家的底气。

  ——摘自评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原载2008年12月21日《福建日报》。

  余岱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施晓宇散文中那股子“书生意气”,那种与一切媚俗无法形成最终妥协的“犟劲”,却让我读了欢喜。

  是的,读施晓宇的散文,感觉最痛快的,就是他的散文不世故。所谓“不世故”,是说施晓宇的散文,时时流露着与这个时代的主流秩序发生了些“错位”的一股子“书生气”。如今的许多散文,已经“下沉”为犬儒主义分子和世故的“聪明者”的写作乐园,散文甚至成了堆砌知识、炫耀履历和展示“智慧”的文类。而读施晓宇的散文,却让我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憎,他的爱,他的苦恼,他的豁达,他的尴尬,他的无奈,他的怅惘,甚至他的失落……

  带着理想主义情愫的一介书生施晓宇,从历史中、从最平常的市井生活中,从回忆中,从各种书籍的阅读过程中,去发现他的生活依据,去点燃生活的信念。在施晓宇的几篇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中,在《空掷的头颅》《王阳明与王船山》《回眸在正直的身影里》《最后的南后街》《春秋三杰》这些篇什里,透过历史的层层帷幕,你无法不感觉到施晓宇用历史铸成的叙事之剑,直指当下的委琐、卑鄙、虚无和浅薄。历史为施晓宇提供了一个批判的维度,历史为施晓宇获得了照亮世界的一种方式。阅读这些散文作品,你可以视之为颇有趣味的历史随笔,也可以发现某些历史人物的巧妙邂逅和历史材料的巧妙缝合,但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施晓宇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为自我寻找一条精神出路,或者说,在对历史的“再叙述”过程中,施晓宇找到了自由表达和倾诉的一条叙述通道。

  ——摘自施晓宇散文集《思索的芦苇》序《物质时代的书生意气》

  石华鹏(《福建文学》副主编):

  散文也是可以“走”出来的,比如施晓宇教授的这本散文新著《走陕北》,一步步,一篇篇,就“走”出来了。

  我喜欢的,还是“走”出来的散文——走来走去,有活力;边走边想,有内容;走累了坐下来,神定气住,有气韵。这几点,无疑是好散文需具备的条件之一二三,我毫不夸张也毫不隐瞒地说,得出这几点想法,得益于我读到了施晓宇的这本《走陕北》。《走陕北》是一本不“玩”、不“做”、不“装”的亲切之书,收入散文36篇,它信息量大,叙述平易近人,如话家常,所见所闻充满活力,有尘土味儿,是一本可以看到作者性情、长读者见识的书。

  古话说,发乎心,出乎口,成乎文。施晓宇先生当教授之前是作家,他有作家的敏感和激情,南北差异的刺激让他感受丰富;当作家之后是教授,他有教授的学问和理性,对历史的熟稔让他看到更多,所以行走于陕北大地的施晓宇,敏感与学问在他的笔下达成一致,融汇成一篇篇文字,于是陕北的风云魔术般地被折叠成一本书,当这本书被我们翻动的那一刻,陕北便来到了我们眼前。

  一个南方人走陕北,走出了生活的发现,走出了历史的感慨,走出了人物的重现,也走出了自己的性情。我曾经说过,这种见真性情的平实朴素的文字在施晓宇的散文中随处可见,它成为施晓宇散文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志。在《走陕北》中,这种标志依然明显,叙事写实远远胜过了抒情感叹,抒情感叹虽然也有,不过三两句话而已,他是想把它留给读者,这使他的散文具备了小说般吸引力,可读而且我们愿意读,谁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摘自评论《“走”出来的散文》,原载2010年12月17日《文艺报》。

“行者无疆”施晓宇:在梦想与激情中高擎文学火炬

  小说集《四鸡图》

  【代表作品】

  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发表450多万字。

  1992年起出版小说集《四鸡图》;散文集《洞门心开》《都市鸽哨》《思索的芦苇》《直立的行走》《走陕北》《桃李春风一杯酒》《秋水文章不染尘》;长篇摄影散文《大美不言寿山石》《闽江——母亲的河》;杂文集《坊间人语》;优秀教材《大学文学写作》等。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选刊》《青年博览》《领导文萃》《报刊荟萃》《知识卡片》等转载并收入《福建文学创作40年选》《福建文学创作50年选》《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等。

  主编出版78万字《福州知青文档:永远的脚印》;110万字《插队往事》(上下);28万字《插队往事——致我们不朽的青春》等知青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