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六十

“闽都文化守望者”黄启权:白首志千里 编修传薪火

发布时间:2017-07-04 15:27:33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闽都文化守望者”黄启权:白首志千里  编修传薪火

《三坊七巷志》

  推动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主编《三坊七巷志》共80万字

  1991年,黄启权给时任市委领导写信,提出保护福州文化名城风貌的建议书,很快获批示。福州文化名城的保护进入实质性阶段。为了保护名城,黄启权曾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发表文章,举办陈列展览,提出:保护三山,使名城增色;保护水面,使左海延泽;保护绿地,使榕城风流;保护温泉,使地热传宝。

  黄启权深知立法对保护名城的重要作用。从1989年4月开始,他推动制定《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经过8年多的艰辛努力,九易其稿,终于1997年元月经省人大批准,2月公布执行,使名城保护有了法律保证。

“闽都文化守望者”黄启权:白首志千里  编修传薪火

2011年4月,在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与陈泽山(右)合影。

  保护文物,建设名城,需要盘点福州文化底蕴,为当代、为后人开发丰富的宝藏。正因为此,那几年黄启权一刻不敢休息,就算是新春佳节,也躲进办公室里审稿、编稿。

  1998年,福州建城2200年纪念活动前夕,黄启权参与编撰《可爱的福州》丛书,要在不足半年的时间里,拿出一套七本的权威地方文史读物,这任务着实艰巨。在项目论证暨组稿会上,黄启权自告奋勇,认领了最难啃的一部《福州史话》。时任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撰文赞叹黄启权:“这场战役打下来,笔者可是蓬头垢面,整个缩水了一圈,老黄却是声色不动,感觉是小菜一碟,才知姜还是老的辣!”

“闽都文化守望者”黄启权:白首志千里  编修传薪火

福州历史文化长廊。(网络图)

  紧接着的又一大“战役”,是如何在闽江北岸的220米长廊内,以花岗岩浮雕艺术形式立体地再现福州建城2200年的历史,黄启权和文化界专家配合,很快拿出概念策划文字方案,把福州历史事件和人物分9个篇章集中表现,所涉及古今人物达170多人。福州北江滨壮观宏伟的福州历史文化长廊就此横空出世。

  三坊七巷是中国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的博物馆,八闽精英的荟萃地,闽都非遗的展示台。在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前,黄启权奉命再做一次文化挖掘与调查。于是,他的腋下经常夹着一只黑色公文包,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深入群众、叩访前辈、调查文脉、遍搜族谱、辑编史料,圈内人戏称:“启权老先生腋下的黑包是一个珍贵的魔匣子,一座档案库,这个标志性的形象,也是宝贵文物,真该进行商标注册,同时投保。”

  2004年底至2009年,黄启权主编了一本厚达500多页的《三坊七巷志》,这项工程浩繁巨大,全书分为9章,共80万字。“这本书全面记述三坊七巷的风貌、变迁、古迹、名人和掌故,并突出三坊七巷的书香文化和民俗文化。”黄启权说,一句话,它是闽都文化的人脉、文脉之魂,它将复活人们对三坊七巷历史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三坊七巷志》从福州古城总体保护的角度,把相邻相生的朱紫坊、鳌峰坊文化街区一并收入,彰显了福州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

  在“阅百集、汇千篇”的苦功中,黄启权说,“这辈子的晚年能与三坊七巷这个名字连载一起,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他的宣言,也是他那颗永远系念文化的心。

  眼下,黄启权又应市政协和市名城委的邀请,出任“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暨三坊七巷保护工作”史料征编丛书的主编,为编辑出版一套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福州“三亲”书籍而努力。其中,他负责撰写的《林觉民、冰心故居保护修复过程》《邓拓故居保护修复》《64处名人故居公布挂牌》《<三坊七巷志>的编撰》等四篇文章均已交稿,可以将精力投入全书统稿。

  弘扬闽都文化,做调查、编规划、抓修缮、搞著述,成为他30多年来的工作常态。忙碌带来的充实感,让他犹如年轻人一样精神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