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大家头条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三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2016-05-16 20:07:16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漆画《鱼水情》

  探求艺道 “气死猫”评价获“金鱼坤”雅号

  195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竣工。按照周总理的建议,让各省都有自己的会议厅,由各省自主规划装饰。

  1959年,李芝卿率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生到北京实习,参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装饰工作,郑益坤是其中一员,因表现出色被留用至福建厅设计工作结束。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1959年,在北京实习期间,老师同学合影于天安门广场上(后排右二为郑益坤)。

  “那时候,我们承接了三个部分,福建厅、宴会厅和二楼小宴会厅,从进门屏风到陈设案几,从沙发到谈判桌都以福建的髹漆技艺来体现。”据郑益坤回忆,福建厅采用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师王尔德的思路,舒适典雅、稳重大方,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地方风格,在当时广受好评。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1959年,在北京小石桥董必武故居,郑益坤等人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宴会厅做髹漆。中间为郑益坤。

  工作结束后,漆艺家们被奖励到杭州西湖游玩一周。当时负责接待外宾的杭州西湖华侨大厦派出专人接待,给了他们最高的礼遇。想起这些,郑益坤由衷感叹:“说明福州漆艺了不起,也让我感受到漆艺术在室内装饰上有着无限作为的可能,更加坚定了我从艺的决心,到现在已整整60年。”

  后来,王尔德去世,郑益坤接任总设计师,仍然沿用了王尔德的整体构思。

  1959年,郑益坤以优异的成绩从福州工艺美校毕业,从事漆艺创新设计。他一方面虚心向研究所的漆艺专家学习,另一方面虚心地向漆器厂的工人师傅们请教,又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漆工艺技术。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郑益坤在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漆艺创作。

  1963年,郑益坤做了一个金鱼盘,放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表现金鱼在很深的水里,看上去朦朦胧胧的,很是生动。

  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看了之后,就说:“简直是气死猫了!”他的话一下子就传开了,福州漆艺界都在传说:郑益坤画的金鱼会气死猫。也因为此,郑益坤又得了个“金鱼坤”的雅号。

  “这件事把我吹上去了,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创作动力,成为我创作的座右铭。”郑益坤说,“我就想怎么样才能把金鱼画在盘里,真正达到很逼真的感觉,达到能产生‘气死猫’的艺术错觉?我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钻研。”

  后来,他被安置到玉雕厂生产塑料,一是将塑料通过挤塑机软化成型,一是将泡沫通过高压加热成品,这两项工作被人戏称为拉线面、蒸馒头,而这么枯燥乏味的日子,过了整整七年。

  转机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设计装饰工作。郑益坤从1973年介入,再接着是福建厅的装饰更新,直到1980年,才完成所有工作。

  相较于其他仅在某专项漆工艺技术方面能力出色的工艺大师,或单纯进行艺术创作的漆画家,郑益坤在漆艺上的探索是多元的。他不仅涉及漆画创作,还倡导、组织、参与了与漆艺相关的科研开发。

  比如重新恢复传统漆沙砚工艺,研制出标准的漆沙砚制品;组织研制开发的漆器移饰新工艺,被原国家轻工部授予科学进步三等奖;倡导和参与开发的漆器闪光装饰漆膜,被原轻工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金龙腾飞奖。他还将装饰漆膜的成果直接运用到漆画创作中,开启了漆画创作中使用漆膜镶嵌的先河,拓展了漆画表现的空间。

【责任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