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大家头条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三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2016-05-16 20:07:16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脱胎漆器皿《脱胎鱼缸·乐在其中》

  与漆结缘 师承陈子奋、潘主兰等名家

  1935年的仓山高湖一带,这里是整片农田,不远处就是闽江,江边是果林。郑益坤就出生在这样的普通农家。

  “我是个地道的农民子弟,如果不是解放,根本就没有机会读书。”在郑益坤的童年记忆中,下河抓鱼、游泳是常有的游戏,池塘、荷花、浮萍、鲤鱼、石桥、土屋等景致深深印刻在他幼小的心田里,随着年岁增长,构成绘画的素材宝库。

  郑益坤最早接触到的漆工艺品是家里的一件镜盒,那是他母亲年轻时的嫁妆。母亲告诉他,这件纹饰精美的镜盒出自大名鼎鼎的“沈绍安正记”,也就是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的商号。从此,郑益坤知道了沈绍安家族和福州脱胎漆器的魅力。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在美术学校工坊创作毕业作品《螺钿散花瓶》,1959年入选全国首届工艺美展。右为郑益坤。

  郑益坤与漆艺的第一次结缘是他学习劳动之余制作的一艘微型玩具龙舟,船头是一个口衔龙珠的龙首,舟壁用油彩细细绘上盛开的荷花、嬉戏的鱼儿和粼粼的水波,使观者如同亲历龙舟赛事一般。作品一完成就成了小伙伴争相传看的宝物,甚至连教他木工手艺的师傅都竖起大拇指。

  因为家境清苦,12岁时,郑益坤就到鳌峰洲的木材行打工贴补家用,凭那瘦弱单薄的身体,要扛起重达百来斤的枕木,颤巍巍走在架设于海船和码头的木板上,这种强度的体力活,用郑益坤的话来说,“以后生活里再辛苦都不怎么觉得。”

  1952年,郑益坤入读福州六中,遇到恩师翁永庆。郑益坤常常捧着厚厚的画稿,缠着翁永庆,而这个美术老师也格外爱护,悉心传授指点,郑益坤受益匪浅,逐渐在本地小有名气。

  那时候,一些民间画工忙时就让郑益坤去帮助画龙舟、寺庙壁画或者门神。而这些画常要用到大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郑益坤知道了“漆会咬人”,就是过敏。

  “我经常看到一些很有天分的人,因为对漆过敏,美女变成猪头,只好忍痛割爱。”郑益坤笑着说,而自己早已有了“抗体”,到他20岁考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时,已经不会过敏了。

  说起入读学校的经历,郑益坤眼神发亮,饶有兴致,记者能从他突然加快的语速中,体味到当时的欢欣雀跃。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 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郑益坤正在学习漆器创作。(左图为高秀泉授课,左一为高秀泉,右一为郑益坤;右图为李芝卿授课,左三为李芝卿,右二为郑益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扶持脱胎漆器制作业。在李芝卿大师的倡议下,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于1956年成立,向社会招收50名学生学习漆器专业。

  当时,已毕业分配到福州郊区办事处水利科工作的郑益坤,得知后迫不及待地要报名。但单位领导告诉他,如果去上学,工资将要停发。出于对脱胎漆器艺术的热爱,郑益坤还是毅然决定去报名。

  几经周折,郑益坤终于争取到报名机会,可学校的招生工作已结束并上完了两周的课程。学校负责人看着眼前这位抱着一大摞作品,风尘仆仆赶来的农村孩子,勉强同意破格为他加试一场。郑益坤展现了良好的造型能力,他被录取了,还被选任为班长。

  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当时名师荟萃,聘请了陈子奋、潘主兰、龚礼逸等著名画家,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负责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

  在大师指点下,郑益坤学艺日精,很快脱颖而出,在福州画坛崭露头角,频繁在报纸、杂志登载画作,参加省、市美展,还加入了福州市美术家协会。

【责任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