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战鼓逐风浪,碧海寻丹心:探寻鼓浪屿的百年红色印迹

2021-07-01 10:39:5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战鼓逐风浪,碧海寻丹心:探寻鼓浪屿的百年红色印迹

位于泉州路54号的民居,曾经是台湾籍医生李应章开设的神州医院以及中共厦门中心市委联络站。受访者供图

  医院的开设者李应章,是一位台湾籍医生。他曾领导全台湾第一个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者的农民斗争——二林蔗农事件,后险遭日本当局逮捕,避走厦门,在鼓浪屿行医谋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任神州医院党支部书记,以医生的身份从租界方面搜集情报。可惜两年多后,由于叛徒泄密,李应章再次撤离,辗转抵达上海,继续支援革命。

  其实,在鼓浪屿,海峡两岸共享的爱国记忆开始得还要再早一些。那是在明末,郑成功屯兵于此,演武整军,借着闽海雄风,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38年的台湾。岛东南现今矗立一巨型郑氏雕像,似乎仍在凭崖御浪,观之不禁吊古抚今。

  滚滚浪涛从深水的厦门港流经台湾,流往海外,也在近代席卷着革命的双鲤从大陆流向远方。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当时党在鼓浪屿的工作,为国内革命争取到海内外更广泛的支持。

  兴实业以救国的黄奕住、不愿降日而避祸琴岛的林尔嘉……自此近代诸君以降,鼓浪屿上不乏港澳台侨胞的爱国印迹。岛上的华侨文化展馆内,陈列着华侨王雨亭写给其子王唯真的一封“抗日家书”——

  “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这是鼓励儿子以身报国,也是明晓大局聊以自慰。家书百余字,字字情深而意坚。

  空间上的离乡,令华侨的家国情怀更切,这种心理在租界内亦然。当时在鼓浪屿,行政、司法、教育等公共生活各领域的控制权均受外国人把持,岛上国人受尽盘剥,缴纳名目繁多的“专属”税捐。所谓的“华洋共荣”,只是主权受犯的隐语。繁华背后,无尽沧桑。

  中西文明的此种碰撞,擦出了民族自尊的火花。英华中学,这所由英国基督教会创办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旨在培养宗教人才,曾一律实行英式教育。然而,知识促生觉醒,严格的管控挡不住进步思潮涌入校门,何加恩就曾在此教书并传播革命思想。教会学校的性质,反而被加以利用,作为革命宣传的掩护。

  1938年5月10日,日本侵略者进犯厦门当晚,在英华中学礼堂里,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成立。108名成员主要来自中共厦门工委领导的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以及社会各界的其他救亡团体。次日凌晨,团员们就前往漳州等地开展抗日宣传。他们在街头唱着集体创作的歌曲:“我们是钢铁的一群!担起救亡的使命前进!武装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战斗的火力,冲向敌人的营阵……”

  抗战胜利后,英华中学聘请了一批进步教师,其中有多位共产党员。学生们接受着民主爱国教育的洗礼。他们获取精神食粮的另一处所,就是位于今龙头路53号的启新书店。1946年3月至7月间,这家小小的书店常常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阅读民主刊物的学生。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