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战鼓逐风浪,碧海寻丹心:探寻鼓浪屿的百年红色印迹

2021-07-01 10:39:5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年初夏,鼓浪屿。耀目的阳光下,绿树红花掩映中,一幢幢老洋房里,不乏各式各样的新潮商店。

  码头处,一艘双层白色轮渡从厦门岛跨越鹭江驶来。船上走下来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看行装,大多是游客。人群中有一位老人,似乎跟其他游客没什么两样。身旁的人们却不知道,这位名叫林聪明的老鼓浪屿人最近频繁回乡,是为了更深入地调研岛上的革命历史。

  时光倒回,91年前,沦为公共租界逾廿载的鼓浪屿,已是别墅林立。

  也是在一个炎热的南国之夏,离如今的码头不远处的旧路头,一艘小小的木制舢板停靠到岸。一位商人打扮的中国人一边下船,一边机警地四面环顾,这位“商人”似乎没有什么特别。身旁的人们却不知道,他要去往岛中部的虎巷8号——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他有一个隐藏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鼓浪屿,这个东海波涛中“隐秘的角落”,这个厦门籍诗人汪国真笔下“月儿也香、琴儿也亮、海浪也多情”的优美小岛,曾在福建乃至中国革命史上留下重要一笔。浪击礁石,声似擂鼓——这鼓浪声,不仅是音乐之岛的美妙和弦音,更曾是红色之岛的革命战鼓声。

战鼓逐风浪,碧海寻丹心:探寻鼓浪屿的百年红色印迹

厦门鼓浪屿全景。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一袭微波,佯为静水而能流深

  路头,是“码头”的古旧说法。这很形象,因为在鼓浪屿这座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走到路的尽头就到了码头。69岁的林聪明这样解释。

  岛东的钢琴码头到虎巷8号,在地图上是并不曲折的600余米,走起来却着实费点力气——这座海蚀小岛地势起伏不平,路也忽高忽低,时宽时窄。连生长在岛上的诗人舒婷都“经常在家门口迷路”,说那些“幽巷、苔迹的石壁和风格各异的小楼都是同谋”。

  不过,林聪明对每一条巷陌都很熟悉。他头发花白,身材微胖,但目光炯炯,步伐矫健。脚力好,这是鼓浪屿居民的共同特征:因为岛上罕见代步工具,爬上爬下全靠步行。

  从钢琴码头向西,沿中心商业街龙头路、市场路走着,一路可见闽南传统的红砖厝、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旁边生长着苍翠的榕树,开着似火的凤凰花。

  “不愧是‘海上花园’‘万国建筑博览’!”外地游客会这样惊叹。文史专家则不禁感慨:“鼓浪屿的历史密度太大了,每座建筑背后都有故事。”

  走到与纵向的中华路交界处,若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前方还有一个狭窄的小口可以继续走向前,这就是虎巷。1916年,一只华南虎从岛南对岸的漳州南太武山脚泅海上岛被枪杀于此,巷子由此得名。

  不同于威风凛凛的巷名,虎巷在纵横阡陌中极不显眼,最窄处还不到3米宽。正因如此,1930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转移至此。当年早些时候,设在厦门岛内的机关附近出现了可疑人员。出于安全考虑,时任省委书记罗明决定转移到鼓浪屿,寻找一个新的住所。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