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战鼓逐风浪,碧海寻丹心:探寻鼓浪屿的百年红色印迹

2021-07-01 10:39:5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战鼓逐风浪,碧海寻丹心:探寻鼓浪屿的百年红色印迹

位于虎巷8号的福建省委机关旧址,现为鼓浪屿红色教育主题馆。受访者供图

  虎巷8号是个不错的选择。站在巷子里,只能看见楼的侧立面,建筑布局、屋内活动都不得而知。走进大门,才看得出这是一幢二层砖木小楼,通往二层的楼梯另设在院门口右侧的一小房内,相对独立。

  如今,这座南洋华侨私宅经修葺后,成为岛上的红色教育主题馆。不过林聪明还记得2014年,这里仍是民居。当时,退休一年的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到鼓浪屿的文史研究中,租住于此的友人邀他前来小坐。基于自己对鼓浪屿建筑的调查,林聪明觉得这座老宅在全岛1000多幢老建筑中“很一般”,但却感到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我们花时间精力去保护公共租界时期留下来的历史风貌建筑,更要关注早期共产党人留下来的红色印迹。”

  研究鼓浪屿的红色印迹,首先都会想问:为什么省委机关要设在这里?为什么是在鼓浪屿?

  历史上,曾叫做“圆沙洲”的鼓浪屿风高浪急,人迹罕至,一直处于中原主流文化视野之外。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厦门于1843年11月成为通商口岸,与本岛一水之隔的鼓浪屿也随之开启了近代屈辱史。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被迫与10个国家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遂沦为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到省委机关迁至此的1930年,岛上已有十余个外国领事馆了,洋行、教堂、公馆等更是不计其数。

  租界虽是外国列强殖民统治的区域,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白色恐怖氛围下,这里却有利于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势力。此外,“鼓浪屿当时已是中华传统文化、闽南民间文化、西方文化等高度融合的国际社区,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也适合地下党生存,相对比较安全。”文史专家龚洁介绍。

  省委机关搬到虎巷8号后,十几位工作人员对外宣称是来厦经商的一家人。罗明及夫人谢小梅是大哥和大嫂。扮演佣人的郭香玉,其15岁的儿子黄若章任省委交通员,每天会到厦门市区一个秘密联络站,沟通文件消息。

  不久后,省委军委书记蔡协民及妻子曾志搬进岛东北福州路127号二楼,这里也就成了省委军委机关所在地。这座五层小楼依岩壁而建,从面海的客厅可以远眺进岛船只,屋后有多个边门通道方便撤退,从楼背后高差近20米的鼓新路来看又仿佛是一层平房,少有人知可从此处直达海边。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