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三三
民乐传承者翁惠娜:传达千古弦情,弘扬国韵风华
箜篌作品《织梦行云》。
一度失传的千年古乐迎来复兴
提到“箜篌”,相信许多人都会一脸茫然:这是什么?《孔雀东南飞》曾记道:“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唐代诗人李贺也在《李凭箜篌引》中咏颂了箜篌的辉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箜篌是世界上最早的弹拨乐器,起源于先秦时代。在其兴起的汉代,家家少女皆弹之习之;在南北朝,它承载起音乐桥梁的使命与外邦互通互融;在唐代,它绽放出极致的艺术美感,令帝王追崇,只盼独享。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后来在敦煌壁画中惊喜地发现,舒展曼妙的箜篌飞天,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箜篌演奏图,以及箜篌乐伎像蝴蝶般舞动的手指,轻灵优美,千姿百态……艺术线条之美使沉淀的历史跃然浮现,千古天籁之声回荡于耳。上世纪,几代中国音乐人开始努力恢复箜篌,直到八十年代,制成了能真正进行演奏的现代箜篌。
鲁璐老师指导翁惠娜演奏箜篌。
翁惠娜说:“我第一次在网上听到国宝级演奏家鲁璐老师的箜篌演奏,清悦空灵,似雪山清泉,轻盈鲜亮,如水波微颤。原来,天籁与我咫尺之遥。”于是,从闽都不远千里赴京求学。
如今,走进翁惠娜的工作室,数十台不同款型的箜篌映入眼帘,富丽堂皇的大红鸟、轻便强大的小绿琴、古朴厚重的传统箜篌,以及灵巧可爱的“小日月”,如同各有千秋、环肥燕瘦的绝世美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只见翁惠娜将箜篌竖抱于怀,纤纤细指轻柔地在72根双排弦上拨动,空灵的音符随即跳跃在空气里。“箜篌可以用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增强了和声与复调, 和声色彩更丰富,所以演奏的乐章非常美妙。”
翁惠娜认为,现代箜篌解决了传统民乐转调难,并满足了今天世界通用的十二平均律,同时保留了民族乐器演奏的揉压颤滑音技巧和韵味,集东西方乐器之长,音色美、音域宽,未来一定可以成为民乐的骄傲。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群众游行队伍中“中华文化”彩车,鲁璐携箜篌亮相。
翁惠娜告诉记者,一度失传的千年古乐如今迎来复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游行中,鲁璐带着她依照故宫博物院明代箜篌藏画研发的“九天凤凰”箜篌,登上代表“中华文化”的彩车。此外,由鲁璐主编的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精品教材《箜篌》也在今年7月正式出版,为箜篌艺术专业化、体系化、规范化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箜篌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沿线不同国家都有它的身影。”鲁璐曾说,从箜篌身上,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价值观,箜篌未来可以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