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年的民心见证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5.12亿亩。
【记者手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顺应了农民意愿。当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就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五)
【历史原声】“尊重基本核算单位所有权和自主权好。”
【沧桑巨变】“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好,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农村更有活力了。”
夕阳之爱、护鹰计划、志愿者协会……在咸宁市四邑村,一批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有效推动了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四邑村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发展起千亩蔬菜基地、万亩竹柳基地等。村党支部书记周炳兰说:“让村民主动参与村级治理,种菜还是种苗木,由村民协商决定。”
日前,新一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公布,四邑村榜上有名。
【记者手记】改革之所以成功,源于发挥了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国家的主人翁。
这是11月22日拍摄的湖北省赤壁市易家堤村(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六)
【历史原声】“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好。”
【沧桑巨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好。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大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荒山成为“金山”,咸宁市板桥村探索的“二次流转”是关键。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民将林地经营权流转到村委会,村委会再以林地入股,集中流转至农林公司。
板桥村党支部书记刘鹤鸣介绍,这样村民就有了三笔收入——林地入股的土地租金每年25元、产生利润后的分红预计每年3000元、到基地务工每月工资约2500元。“农民也有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据统计,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等资源性资产66.9亿亩。改革,让盘活沉睡的集体资产成为可能。
【记者手记】改革改出了活力。随着农村集体产权更加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七)
【历史原声】“不怕农民富起来的政策好。”
【沧桑巨变】“精准扶贫政策好,不让一名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
2018年全国两会湖北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咸宁大市村的“90后”女大学生“村官”程桔讲述的故事,吸引了中外媒体的目光。
四年前,大市村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空白,是远近有名的“空心村”、贫困村。认真调研优势劣势之后,程桔和村干部们明确了基础设施、产业、旅游“三步走”的思路。
改造了1700米主干道,新建150亩茶园基地,引进300亩的龙虾养殖基地……2016年底,大市村35户贫困户、106人全部脱贫摘帽。
【记者手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昔日是“不怕农民富”,如今是“怕农民不能及时富”。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农民的心头暖暖的。
这是10月16日拍摄的湖北省赤壁镇一景(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八)
【历史原声】“国家扶持社队企业的政策好。”
【沧桑巨变】“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好。”
“200亩鱼塘、730亩耕地、1400余株果树、6万多只鸡……”来到咸宁郭湾家庭农场,“农场主”王刚讲起农场的发展,喜不自禁。
过去农户分散种植,机械化水平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现在,农场实现了适度规模化、职业化经营,政府又提供了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均1亩地就能有上千元的利润。王刚说:“今年,我还计划发展农旅结合项目,每亩再增收上百元。”
目前,咸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2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781家,家庭农场432家。
【记者手记】人往何处去?返乡创业;地由谁来种?能者种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九)
【历史原声】“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好。”
【沧桑巨变】“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政策好。”
“以往,在猪圈边挖个土坑,搭两块木板,就是厕所。蚊蝇成群、臭气熏天。”咸宁大岭村52岁的村民汪素英说,“村里搞了‘厕所革命’,‘土茅坑’成了‘冲水式’,几十年了,我们也有了城里一样的卫生间!”
焕然一新的大岭村,山清、路洁、地绿、村美,去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2万人次。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农村的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记者手记】小厕所,大民生;农村美,中国美。正是一件件“民生小事”,连缀起乡村有温度、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这是11月22日拍摄的湖北省赤壁市腊里山村(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十)
【历史原声】“‘三不主义’(平反冤假错案)好……人们心情舒畅。”
【沧桑巨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牢记宗旨,不忘初心,始终同群众心连心。”
每月第一个周一的下午,咸宁市6065个基层党组织都同时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不是空对空,而是把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大事作为主题,党员们广泛讨论,形成决策,解决问题。”官埠桥镇张公庙村82岁的老党员罗世华介绍说,“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党的力量就在身边,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是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得到中组部肯定,已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中推广。
【记者手记】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成,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掌舵领航。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十一)
跨越40年,党心与民心始终同频共振;复兴路上,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高高飘扬……
相关新闻
- 40年·40企丨曹雪忠:德馨致远,通达四方(2018-12-08 15:04:48)
- 40年·40企丨郑庭富:团结实干,创新奉献(2018-12-07 15:51:29)
- 时势造就伟大企业——记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2018-12-07 11:14:24)
- 40年·40企丨傅天龙:以农为本,窨出“人间第一香”(2018-12-06 15:13:32)
- 40年·40企丨新中冠吴根茂:商道酬信,让品牌到零售更简单(2018-12-05 15:07:47)
- 福州公路见证改革开放沧桑巨变 实现“畅安舒美”(2018-12-04 23:34:15)
- 留声40年主题列车、地铁站亮相京杭(2018-12-04 15:08:20)
- 40年·40企丨曹晖:专注一片玻璃,成就永恒初心(2018-12-03 23:32:11)
- 改革·印记|看福州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2018-12-01 07:36:54)
- 【独家策划】刘德建:以设计之力,网龙砥砺前行(2018-12-01 00:00:11)
- 一家三代检察官的故事(改革开放40年·印记)(2018-11-28 08:31:02)
- 改革开放40年 一位老师眼里的教育“进化史”(2018-11-28 07: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