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闽侯大坂村乡愁馆:一座众筹的乡愁馆

2018-10-23 23:04:04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陈滨峰 杨莹 谢星星 叶义斌

闽侯大坂村乡愁馆:一座众筹的乡愁馆

望着馆内一件件跨越几十年,熟悉却又渐渐远离生活的老物件,90岁的卓帮清老人感慨万千。

  “展品,我们无偿捐了”

  乡愁馆修好了,展品从哪来?“要留下乡愁,就展示咱们村民自己的老物件!”爱好收藏的卓廷富,带头从自己的藏品中精选了42件送到乡愁馆。不用开会,不用挨家挨户动员,乡愁馆门前一声吆喝,人人都回家找东西。

  打谷桶、木耙、百年大床、烤火笼、小人书……一件件历经岁月洗礼的农具、家具、日用品、书籍等,从村民家里汇集到乡愁馆。虽然它们或“衣衫不整”,或沾满泥土,但都记录着春华秋实的喜悦,也饱含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你看,这是最早的碾米机,俗称‘土笼’。把稻谷放进去,旋转‘土笼’,破壳的稻谷就会从缝隙里流出来……”卓廷苗不仅捐出祖宅,还捐了许多农具。15年前,他从田埂奔赴县城打工,如今操作起土笼,依然动作娴熟。

  乡愁馆2楼的一间展厅里,百年大床、衣柜、梳妆盒、贴着喜字的灯笼等老物件有序摆放,勾勒出旧时农家起居生活的场景。“这张床传了四代人,是祖辈结婚时用的,我小时候也睡过呢。”大床捐赠者是大坂村族长卓帮清,今年已90岁,介绍起老物件手舞足蹈,仿佛回到孩童时代。“以前生活苦啊,你看这些粮票、布票,家里都舍不得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慢慢好起来,还用上了传呼机,添置了黑白电视机……”望着乡愁馆里跨越几十年的物件,卓帮清的眼眶渐渐湿润。

  对年过六旬的卓启梅来说,乡愁馆就像诗里写的,如一张船票,一头连着他,一头连着母亲。“母亲过世十几年了,她年轻时用的梳妆盒我们一直保存着,这次村里办乡愁馆,我决定捐出来。”卓启梅说。

  对村民们来说,乡愁馆留住的不仅是一段段记忆。卓启梅说,逢年过节子孙们从各地回到大坂村,总要带他们逛逛乡愁馆,告诉他们祖辈勤劳节俭、踏实奋斗的故事。

  “服务,大家一起上”

  乡愁馆建起来、布置好,谁来管理、维护呢?答案依然是,众筹。

  第一个响应的是卓廷富,他不仅是看护人,还是义务讲解员。不管是村民,还是外来游客,只要有人来,他就会详细介绍馆内的展品。“村民信任我,就由我来为大家守住乡愁!”卓廷富说。

  卓廷生字写得好,又是村干部,便带头做起村民捐献物品的登记造册工作,登记每一件展品的捐赠信息。

  村里的妇女组建起“卓玛”志愿服务队,为游客提供服务。“我们没什么文化,但能歌善舞,可以为大家表演!”“卓玛”志愿队负责人林益美说。

  “我回家搬梯子来。”“不行呀,这钢筋太长了,得剪!”“我有工具,马上去拿。”这不,听说乡愁馆要装监控设备保护馆里的“宝贝”,热心村民们又赶来帮忙了。

  “建乡愁馆,全村齐参与。能感觉到,大家比以前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了。”卓廷生说。

  “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在村民心中,乡愁馆不仅是重温过去、延续情怀的地方,更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没打广告,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卓廷富介绍,乡愁馆建好后,先是吸引了周边村的村民,后来是外面的游客,仅今年国庆假期,就有近千名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都让村民们更加坚定了乡村振兴的信心。“乡愁馆以前是那么破旧的房子,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地标。这些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观念也随之改变。”涂美英说,村里要引进福建省中艺美术馆做艺术村项目,村民们立即支持,近30户村民爽快地签约,无偿提供10年老宅使用权。目前,艺术村一期项目已改造完成,已有6名艺术家驻村创作。

  听说家乡的变化,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为之振奋,纷纷回到大坂创业。从没种过地的卓金伙,返乡扛起了锄头,和好友卓正权一起承包土地,种起了有机蔬果,发展采摘游。最近,他们又投资50万元建民宿、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

  “大坂村正在申请‘美丽乡村再提升村’项目,乡愁馆有望迎来升级。”卓廷生介绍,他们还在对接旅行社,积极打造以大坂为中心,串联周边村庄的乡村游路线,“大坂的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闽侯大坂村乡愁馆:一座众筹的乡愁馆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