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纪实文学《初心》:“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廖俊波纪事

2017-09-27 09:21:47  来源:人民日报

  乡村教师

  其实,在24岁之前,廖俊波并没有什么政治理想。他的愿望,只是当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

  1968年7月,他生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一个偏僻的农村,父亲是公社办事员,母亲是一位民办教师。家境不算太好,聊以温饱。

  他的天资,似乎并不突出。中学期间留过一级,首次高考又名落孙山。复读一年,最后考入南平师专物理系。

  师专期间的廖俊波表现良好,被推选为系学生会主席。正当校方看好,准备培养他担任校学生会负责人时,他却有了新目标,那就是一名女同学。他热烈追求,颇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决心。学校不提倡学生恋爱,尤其是他这么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奉劝再三,情志依然。没办法,校方只好放弃了对他的进一步培养。

  师专毕业,他毅然背井离乡,投奔女友家乡——邵武市。

  没有任何背景,不懂社会,更不会走关系。当年,这对情侣没有分配在一起:女方到城外60公里的一所最偏僻中学,而他落脚的地方,距离邵武也有30公里。

  对于热恋中的他们,这是最糟糕的分配结果。但他十分知足。

  执教之初,他便担任初二年级班主任。

  他备课有一个习惯,喜用红笔和黑笔。黑笔是正稿和主体,是关键点和知识链;红笔是修改和补充,是延展和花絮。黑红相间,工工整整,既有枝有干,又有叶有蔓。上课时,多采用激励教学法。整个课堂,时而蓝天丽日,时而杏雨霏霏,时而鱼翔浅底,时而鹰击长空;春园芳草,日日见长;秋蚕食桑,夜夜育肥。

  校长姓刘,特别喜欢这个勤奋又阳光的年轻人,却又发现他生活的困局:每个周末,骑自行车探望女友,太远了,太累了。于是,刘校长悄悄地、主动地向教育局申请调入。

  很快,一对情侣终于团聚。

  内心的挚爱,组织的关怀,他的热情之火愈加白亮。

  学校有500多名寄宿生,生活管理极其繁琐。廖俊波却主动要求担任宿管老师。每天早晨5点开始,组织跑操、晨读和早餐;中午监督午餐和午睡;晚上最需操心:夜自习严禁外出,闭灯睡觉更要准时和安静。琐碎,凌乱,他却乐此不疲,津津有味。

  两年后,毕业考试。他的班,名列片区第一!刘校长看着这个外地小伙子,煞是惊奇。他身上,确乎有着一种特殊魅力。

  恰在这时,乡政府请刘校长推荐一名文笔好、品行优的年轻语文老师调去工作,培养担任办公室主任。

  刘校长陷入苦恼,选谁去呢?

  有几位年轻语文老师,虽然文笔不错,但颇有惰性:有的早晨赖床,常常耽误早操和晨读,甚至上午第一节课,也需要自己拍门催促。

  综合考虑,还是力推廖俊波。虽然他是物理老师,但综合素养高,可塑性强。

  这天夜里,刘校长严肃地找他谈话,并以长辈的口吻真诚相告:以他的潜质,应该选择一个更宽大的舞台。

  青涩的廖俊波,热恋中的廖俊波,若有所悟。他感激地看着校长,感恩组织……

  一镇之长

  拿口镇,是廖俊波主政的第一块试验田。1998年9月,他被任命为党委副书记、镇长。

  拿口镇位于邵武城东36公里,当时刚刚遭受一场百年不遇的水灾,房屋倒塌严重,3800余人无家可归。

  大灾过后,当务之急是建房。红砖紧俏,当地个体户借机抬价,砖价比过去高出两倍。面对汹汹歪风,他通过组织,马上联系,用火车从外地调运红砖数十车皮。

  外地红砖“入赘”,骤然稳定市场。短短时间,建造楼房102座。春节之前,全部灾民迁入新居。

  农民收入偏低。他深层调整农产结构,推广种植烟叶,倡导多养鳗鱼。两年之内,烟叶种植面积由1000亩扩大到6000亩,鳗鱼养殖水面达到1000亩,使全镇农民收入平均提升近千元。

  小镇财政寡淡。他充分调研后,果断改革财税体制,对镇属电站和集体竹山进行重新竞争承包,使镇财政每年增收70余万元。

  在此期间,廖俊波最大的贡献,是创建工业园。

  乡镇建造工业园,整个南平市前所未有。但他经过反复考察,决定打破这个先例!

  首先规划600亩的园区平台,总体设计,分批开发。针对具有当地资源优势的竹木加工、工艺品、竹炭、矿产加工等行业,进行重点招商。

  经过几年深情呵护,热情服务,这个工业园竟然迅速发展起来。他离任之时,已经落户企业27家,工业税收达到260万元。

  正是这个工业园,使拿口镇一跃成为邵武市名列前茅的经济强镇!

  在拿口镇,谈起廖俊波,人们总要说到一条路。

  拿口镇由两个乡镇合并而成。原朱坊乡的20多个村庄地处偏僻,没有一条硬化公路,致使1.3万村民苦不堪言。但通村公路不在国家计划之列,没有政策资金补助。

  一条路,关乎一方土地的未来,更关系到两个片区群众的和谐发展。必须修筑这条民心路!

  但问题接踵而至:修柏油路,还是水泥路?

  全路总长19.6公里、宽7米,柏油路需要400万元,但寿命较短;水泥路则需要600万元,如果质量保证,可使用20年。

  他,果断选择后者!

  困难,困难,党委解困,政府克难!

  除了镇政府自筹和贷款,资金还有不小缺口。他捐出一个月工资,动员全乡干部和教师捐款,并游说当地企业家赞助,四处奔波,苦苦“化缘”。

  终于,筑路资金基本凑足。

  他日夜值守现场,协调监督施工质量。

  铺路的石子大多从河中捞出,粘满泥沙,他主张对石子们统一洗澡。现场工程师嘲笑他多此一举。

  他是物理老师出身,明白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凝结物之间的杂质容易产生裂缝。这些微裂纹,虽然肉眼难辨,却是质量隐患。

  于是,在他的严正坚持下,工人用高压水枪对全部石料进行细细冲洗。

  2000年12月26日,公路终于通车。

  当天上午,数百名群众自发涌向乡政府,敲锣打鼓,点鞭放炮。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和老婆婆,从家里拿出铁锅和脸盆,用铁勺拼命地敲击着,高喊着,脸上全是笑容和泪水。

  霎时间,他泪流满面。

  对共产党的干部来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动力?什么是目标?

  这就是目标!这就是动力!

  17年过去了,这条公路至今未曾损坏,仍然在坦坦荡荡、结结实实、日日夜夜地为这片土地服务着……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