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大家头条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三十八

“根舍闲人”王炳根:让冰心“爱的哲学”扎根闽都荫福后人

发布时间:2017-04-13 11:46:50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根舍闲人”王炳根:让冰心“爱的哲学”扎根闽都荫福后人

王炳根介绍自己早期的作品。

  成为师部报道骨干后阅读量和见识大增

  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被送去大学深造

  很快,王炳根开始为师部写报道,活动的范围更大了,现在晋江、石狮、金井、围头的一些海边景点,以前都是前沿阵地、军事禁地,老百姓是不能进去的,他却可以一个人背着背包,独享海岸与沙滩美景。当然最重要的是有见报率,那时他一年要在《前线报》《解放军报》刊登十几篇文章,几乎月月见报。师里的工作组,无论是政工还是军事,甚至是后勤,都争着要“小王参加”,因为他去了,这个工作的记录可能会出现在报纸上,这可是工作组的成绩。那时他常会接到通知:“小王,几点几点你要赶到哪。车子在等你,当然是军用两轮摩托。”有一次因为赶时间,摩托车与地方的货车在泉州洛阳桥上相撞,差点落入桥下的大海里。

  成了师部的报道骨干,编制还是连队。“如果那年我提干了,可能也不会走上现在这条道路。”王炳根感慨到。1970年8月,团里给了他10天时间,回连队去“解决”入党问题。一个夏夜,在当地一个华侨房子的楼顶,月色清明,王炳根光荣入党。

  后来虽然提干没成,但恰逢1971年清华、北大先招收工农兵学员,王炳根人生因此迎来了重大转机。1972年5月,王炳根接到部队干部科的科长电话,被告知组织上决定选送他上大学——南京大学中文系。回忆起那一幕,王炳根至今依然抑制不住地兴奋:“部队一万多人,总共两名额,真是非常幸运。”

  就这样,王炳根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到南京大学中文系,接受全日制四年的大学教育。他的文学之路开始起步,并且越走越好、越走越远。王炳根说,对他文学道路影响最大的就是去南京大学学习。南大求学的经历让王炳根终身难忘,他言谈中无不透露着对母校的感恩。

  他说,南大有三件事让他印象深刻:第一是包忠文老师为他开出了阅读书目,《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重要著作计有二百多部。他说,“你要将他读完。”;二是,系资料室对中文系学员开放,以前都是老师备课用的,这让他自由阅读到了大量书籍。三是听课,“授课的老师都是大名鼎鼎的教授,一级教授陈瘦竹给我们现代戏剧,他眼睛不好,但他将备好的课写成了教案,这个他不讲,他说你们自己看,讲的都是教案中没有的,真是大开眼界,闻所未闻,尤其是那个高度,如讲样板戏,他能将其放在戏剧发展的位置上讲,这在当时是很高的眼界和胸怀。”还有赵瑞蕻,留学法国,他是《红与黑》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教我们的外国文学,还兼英语老师,他不希望外文系的老师来授课,他说他可用速成法。还有陈中凡、叶子铭、董健、胡若定等等,这些教授都是重量级的,并且和我们这些工农兵学员打成一片,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南大的风骨与高度。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福州军区文化部,开始了对军事文学的评论与研究。那时,他的评论文章开始有了影响。他评论的作家作品包括像朱苏进、李存葆、刘兆林等,都是比较有分量的。也就是在部队期间,他代表军队两次参加茅盾文学将的初评、参加中篇小说的终评等。1985年,他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评论集——《特性与魅力》,也是军事文学的第一本评论集。

  1986年,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合并。王炳根决定转业,到省文联办的新锐刊物《当代文艺探索》当副主编。独到的文学评论让王炳根在文坛渐渐拥有自己一席之地。在理论刊物停刊后,他到《福建文学》任副主编,此后,他开始从当代文学研究转向冰心研究及现代文学的研究,事业从此迎来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