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自己有病小伙1个月挂39个号,这种“病”很多人都有!
小杨是苏州的一名大学生,最近一个月,他在学校附近的卫生院挂了39个号,平均每天1.3个。
第一次去医院时,小杨没有任何症状,只是突然想到患白血病去世的父亲,打算求个心安。结果,血常规的某个指标稍稍偏离了正常范围,从此,他就停不下来了。
他开始反复求证一个事实——自己没有血液病。
那段时间他正在实习,原本只挂周末的号,后来演变成工作日请假去看,最后假也不请了,午休时直接打个车到医院,两三个小时后再回来。
血常规查了四五次,又做了不止一次的全身B超,检视各个部位的淋巴结。他把报告拿给不同的专家看,都说没什么问题。走出诊室,焦虑似乎平息了,但不消几日又卷土重来。
从高三起就是医院的常客
做遍了各种检查
小杨不是第一次这样了,他从高三那年的秋天起,就对自己的身体变得格外关注。最初的焦点在消化系统,后来对颈部的淋巴组织也起了疑心,每周有那么一两回,他要摸一摸男同学的颈部,对比一下是否不同。甚至有三四次,老师正讲着课,他径直跑出教室,到学校附近的医院检查去了。
当时检查结果都没有异常,但小杨患上胃癌的恐惧依然没有消解。母亲听够了他的念叨,答应带他去做胃镜。结果一切正常,连浅表性胃炎都没有。医生埋怨道:“这么小的孩子,刚 17 岁,为什么要带他做全麻的胃镜?”
小杨后来自我剖析时提到,当时学业压力比较大,情绪管理也不太成功。“这可能算一种逃避吧。”好像有个声音对自己说,“我现在不舒服,所以我可以不去直面这些事情。”
小杨不信任一般常规的检验结果,只有“金标准的检查”才能让他打消疑惑,比如切掉一部分组织做活检,但这种要求在一个没有病症表现的患者身上,是不会被答应的。
自认从小体弱
身边亲人频频离世让他更加害怕
小杨试图探寻这种思考方式的源头,童年时的他,生病的次数并不多,大病更是从未有过。但他总是认为自己“是体弱的”,小时候很矮很瘦,都念到初二了,还被人问是小学几年级。
小杨为什么会有“体弱”的这种想法?原来,他是早产儿,七个半月就出生了,当时体重还不到 4 斤。家里人偶尔提及这段往事,也是无心之说,没曾想竟对当时听到了的小杨埋下了多多少少的隐忧。
大一那年,小杨的爷爷因淋巴瘤过世,此后几年间,又有数位亲人和朋友病逝。包括后来小杨的爸爸因为白血病去世,身边的亲人在这段时间内密集地离开,让小杨非常害怕,就怕疾病下一个找上的就是自己。
当时,小杨出现了咽喉部的隐隐不适,加上他其实一直都有轻微手抖,只不过之前没注意到,现在突然被放大了。从肺癌、鼻咽癌到帕金森等疾病,小杨都怀疑过。他开始去医院挂胸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精神内科等,看久了之后,医院的医生和抽血的护士都认识他了。
“你或许该去精神科看看”
被确诊为疑病症
疑病的第 4 年,第一次有医生明确提示小杨:“你或许该去精神科看看。”
大四开学前,他的疑病到达了极点。当时怀疑的是渐冻症,先是感觉小腿变细了,后来又察觉到肉跳。联想到渐冻症的症状之一是肌束震颤,恐惧瞬间袭来。
小杨数次陷入相似的境地,只是担忧的病种不尽相同,后来去精神卫生科看诊后,他被确诊为疑病症。
开始服药前,他是抱着一些怀疑的。他愿意相信医生所说,是心理层面的问题,但总还犯嘀咕,真的不是没查出来吗?
服药第一周,他发现好像肉跳的频率降低了,第二周,一些症状消失了。他愈发认可医生的诊断:“精神类药物是有效的,就验证了确实是这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疑病症?
怀疑自己患癌花了17万美元
据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吴万振副主任医师介绍,疑病症(疑病),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是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病人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尽管医学检查显示阴性及医生诊断没有相应疾病,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顾虑,常伴有焦虑和抑郁。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倾向于在网络上搜索疾病相关信息。这也催生了“网络疑病症”:
一项来自12个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含12262人的研究发现,中国互联网使用者中有60%的人会利用网络搜索健康、医疗、疾病相关信息,56%的人会利用网络健康信息做自我诊断,约40%的人在线搜索健康信息后焦虑程度会增加。
人们倾向于关注严重的、罕见的疾病信息,把普通的症状扩大化,或者进行消极的非合理的解释,它使人在网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使人遭受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困扰。
沙特的研究者报告过一个极端案例,充分展现了疾病焦虑障碍的患者对医疗机构造成的负担:这位男性患者从 48 岁开始怀疑自己患癌,持续了 25 年。其间,他每周求医数次,累计做了 18 次腹部 CT、11 次胸部 CT、7 次头颅 CT、6 次腰椎核磁和 4 次胸部核磁,甚至说服多位医生为其进行了肾脏、前列腺和胃部的活检。他家境平平,却为此花费了 17.8 万美元。
疑病症的表现:
1.患者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的任何轻微变化,并做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
2.患者常常觉得自己全身不适,或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如头痛、胸痛、恶心、腹泻、心悸、呼吸困难等。
3.有的患者会怀疑五官不正,特别是鼻子、耳朵,还有主诉出汗、体臭等。
4.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恐惧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5.患者将注意力大部分或全部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至于影响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
疑病症的病因:
1.性格因素:孤僻、内向、敏感、自我中心、固执、暗示性强的人格特征,可成为疑病症发病的人格特征。
2.社会环境因素: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患者会不自觉地掩饰自己的心理情绪问题,转而觉得是躯体产生不适,如认识的亲友得了某种严重的疾病,就觉得自己也会得。同时过多的医学检查和不必要的治疗等都可能促使疑病观念的产生。
3.躯体因素: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更容易情绪波动,从而导致出现躯体上的变化和自主神经不稳定症状,且由于患者的不合理认知会促成疑病观念的产生。
疑病症该如何治疗?
吴万振表示,在排除躯体疾病、诊断明确后,一般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为主,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帮助患者改变对症状的看法;再通过环境转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转移患者注意力,帮助患者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疑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根据患者病情,可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抗精神药物等进行治疗。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患者为化名)
- 反复口腔溃疡别以为都是上火 可能是得了一种风湿免疫性疾病(2023-12-22 09:36:03)
- 福州天气转入持续晴冷模式 各大医院接诊突发心梗患者明显增多(2023-12-22 08:22:17)
- 福州市教育局重要发布!各班级注意!(2023-12-21 20:09:22)
- 爱尔眼科子公司回应“医生手术台拳击患者头部”(2023-12-21 09:02:22)
- 警惕!福州2人相继确诊!医生:这种病很凶险!(2023-12-20 13:13:10)
- 突变“菜花耳”“马鞍鼻”?要警惕!早期易误诊漏诊(2023-12-18 09:39:28)
- 国家卫健委: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呼吸道疾病总诊疗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23-12-17 16:11:48)
- 男子输尿管狭窄引发肾积水 医生实施创新手术重建“下水道”(2023-12-17 08:26:06)
- 气温暴跌“跑马”注意保暖!16日福州最高直降19℃(2023-12-17 07:57:43)
- 21岁男子发烧后被诊断为红斑狼疮(2023-12-15 15:14:42)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