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根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长江、黄河、济水齐名,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淮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淮河文明,淮河两岸有众多的人类活动遗址。信阳地处淮河上游,现有各类遗址4794处,集中代表了多种文化在淮河流域交汇相融,从考古学上奠定了信阳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根亲文化大市的独特地位。
一、淮河文化孕育根亲文化
信阳“豫风楚韵、吴楚交汇”的文化魅力,渊源于中原文化血脉与楚文化、吴文化的汇聚。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原文化南传,与长江流域诸多土著文化融合,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两种不同地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巫风甚厚荆人畏鬼”是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楚文化最大特点,而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徘徊兼具包容性,形成了吴文化。聚焦于信阳的不同时期文化,孕育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夏商周时期;秦汉以后,迄今仍有影响,深刻融入信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场域。
回溯百年前,新民主主义革命火种点燃,中原文化、楚文化汇集的大别山区鄂豫皖三省人民,坚持28年红旗不倒,创造了大别山精神;160年前,太平天国战后的信阳人民“一担箩筐下江南”,移民包括苏州在内的太湖周边“古吴文化”区,为包括苏州在内的环太湖地区近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资本,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800年前,抗金名将韩世忠后人,从苏州辗转迁徙到大别山腹地田铺大湾,在韩家老屋周边建立起“世外桃源”,名人辈出;1400年前,“二陈三王”平叛、建设闽台,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闽祖光州固始”的故事绵延不绝;2200年前,黄国后裔春申君黄歇在楚国后期的历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春申文化在其封地的环太湖地区及祖根地信阳,成为今人共同的价值符号;2500年前,吴楚争霸,吴国潢川弃船奇袭楚国,成就以少胜多奇袭的经典战例;“雩娄吴地”,吴王夫差勾吴夫人安眠于侯古堆,苏州古吴文化在信阳驻足30年。2022年,信阳苏州“两地缘分很深,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人口流动活跃”的对口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两地文化渊源在新时代的延续、发展。
二、信阳古国与根亲文化
申,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百年考古,申国历史渐趋清晰:晋申——西申——南申——申县——申州。唐代以后,信阳始称“申州”,这与春秋时期楚国的申县、息县的地方军队——申息之师有一定的关系。
“息”,甲骨文中,象鼻息形。商代的息国(商息)以“息”为其族姓,侯国,伯爵,属商王姻邦,地望在今河南罗山一带。周代的息国为姬姓(姬息),息侯与蔡侯同娶陈国妫姓之女为妻,息妫为陈姓。周灭商息以后改封息国,在罗山县东北约20公里的息县。楚在息县境内实施二元治理,其直接表现,即楚息国与楚息县文字“息”的不同。息国到春秋时期仍然存在(楚息),保留息国宗庙祭祀。楚国委派以楚国公族屈氏为代表的息公,在息国故地设置息县。建立息师。息公可考者有5位。
黄,古方国名,嬴姓,禹夏时期黄夷的历史,可追溯到陆终、伯益、台骀及其氏族、部落,距今4000余年。商代黄国历史未曾中断,可追溯到太甲时期,距今3500余年。黄国已然聚族而居,首领称王并得到商王承诺,在接受商王赐兵、加爵命,享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同时,担负着向殷商王朝进贡方物、奴隶子女、贡职,必要时提供军队的义务。黄国故城当时属豫南方国较大都邑,齐桓公霸业鼎盛期接近尾声,楚国实力上升,两国势均力敌之际为楚所灭,距今2600余年。实质上,是齐、楚争霸的牺牲品,与尊王攘夷或不贡楚职无关。
蒋姓有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甲骨文中的蒋、蒋侯,就是殷商时期蒋国的国王或贵族。蒋国是商朝的诸侯国。政治方面朝觐商王、接受商王的命令,经济方面向商王进贡,军事方面为商王戍边。蒋国拥有自己的军队,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商朝蒋国是周朝蒋国的前身,两者一脉相承。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灭商的同时也灭亡了蒋国,并把蒋国的土地和子民封赏给周公之子,建立起周朝蒋国。周初,蒋国始封不会远在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期思。较早以期思为蒋国故城,今淮滨县有期思古城遗址,上限可以到春秋战国,下限到汉代。由于其时代上限为春秋战国时期,不能断定其为西周始封的蒋国故地。
殷商时期,甲骨文番通尞、燔,“柴祭天”,番并不表示国族名、氏族名。西周厉王时器番菊生壶、番菊生鼎为,距今近2900年。对照传世文献,番国,为祝融八姓中己姓一支,春秋以前在中原北部立国,至春秋前期南迁至今淮河上游信阳市平桥区—带,或称“鄱”、“潘”。后世出土为数较多的番国青铜器,多自称“番君”、“番伯”、“番子”等。距今约2800年。番国在春秋时期较早归于楚国,楚穆王时期(前625—614年)从信阳市平桥区东迁至固始县,距今2600余年。公元前504年吴人伐楚,获潘子臣,取番地,番国最终消失,距今2500余年。
源于信阳的古国·古族·古姓,在历史的长河中命运不同,但同样坎坷,或中断,或绵延至今;或湮没无闻,或成为华人大姓,奠定了信阳根亲文化大市的历史地位。
三、吴文化在信阳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苏州,作为我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信阳所在淮河流域,见证吴国溯淮而上,吴楚争霸,水陆攻战。“楚子侵吴,及雩娄”;“柏举(麻城)之战”;“夫差伐楚”,“吴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是吴文化在信阳传播的三件大事。
古吴文化在信阳的传播,关键地名就是雩娄。“雩娄吴地”。“雩娄废县,在县东北,春秋时吴地”。雩娄参照地名之一是期思,《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今淮滨县期思镇前人研究表明:孙叔敖修建了期思陂,开辟了雩娄灌区。期思陂主要是防洪工程,雩娄灌区是引水灌溉工程。孙叔敖修建的均济闸所在位置,应是固始县黎集镇史河东岸。经过实地踏查,雩娄废县应包括今天的商城、固始乃至安徽部分地区。“雩娄吴地”已经成为信阳、苏州共同的文化符号。
吴文化在信阳的传播、交流,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而其中,主要有三次大事件。公元前537年,距今2560年,楚国攻打吴国,兵锋直指雩娄。吴国国君余祭“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商城县志》载,“商城镇,春秋为吴国地。”都说的是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位于息县县城45里处的白公故城,也是历史上吴楚在信阳交汇的重要见证。
公元前506年,吴国国君阖闾聚全国之兵力,对楚国发动柏举之战。吴国联合唐国、蔡国,沿着淮河,在潢川弃船登岸,五战五捷,直至夺取郢都。“阖闾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楚国大将司马戍在息县阻击吴国军队。2009年以来,息县境内出土了6艘独木舟。独木舟的出土,显示商代息县境内已经开始有专门造船的手工业作坊,淮河流域整个造船业都是非常发达了。吴国军队逆淮河而上,奇袭楚国,无疑是依托淮河水运发达的历史基础的。
公元前504年,吴国公子夫差攻打楚国,取得了对楚国番县战斗的胜利,“吴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固始县曾为番乡,固始侯古堆墓葬出土了番国文物,并出吴文化因素文物。1978年,在固始侯古堆发掘了勾敔夫人墓,勾敔夫人是吴国太子夫差的夫人,在此墓当中出土的器物,呈现出了双重特征,既有中原特征,也有吴地风格。
公元前487年,令尹子西又召回了在吴的太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胜,回楚,封在当时楚和吴接壤之地:白邑,号为白公胜,就是白公故城,距息县县城是45里。故城附近发现了几座春秋时期的墓葬,现场标本可见鬲的口沿,是使用过的,有草木灰的痕迹。整个故城,目前发现的上部的文化(层),基本上都是春秋晚期的东西,与白公胜当时封到这个地方以后相适应。2019年1月在息县临河乡宣楼村省级文物单位白公故城附近春秋古墓群出土的提梁铜盉,与侯古堆吴文化盉器型、纹饰等基本相似。
宋元时期,吴文化在信阳的流布,大事件是韩世忠后裔迁徙大别山。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信阳新县田铺大塆,考察老区建设。田铺大湾的居民中,不姓田,而姓韩,他们都是韩世忠的后裔。南宋末年,易姓和田姓两户人家合伙在沿河依路开杂货铺,供应往来客商的生活补给和本地居民日常用品,此地遂名易田铺,简称田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宋金战争中,先后调遣和转战于河北、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湖北等地,他的后裔就定居在这些地方。其中,长子韩彦直一支先定居于湖北黄陂蜂子山,后由此辐射到大别山鄂豫皖三省乃至更远的地方。元末明初战乱再起,易家人外迁,从江西九江迁来的韩、胡、李姓成了此地居民。今苏州灵岩山寺,有韩世忠纪念祠、碑刻。革命战争中,新县、光山很多祠堂庙宇,包括纪念韩世忠的韩姓祠堂在内,都曾留下革命先辈战斗、生活的足迹。如今,它们大多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
吴文化在信阳传播、交流,凸显信阳与苏州、无锡缘分很深,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的历史。
四、春申文化在江南
春申君黄歇是黄国贵族后裔,以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而著称。在楚国政坛三十年间叱咤风云、政绩卓著,春申君促进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碰撞融合交流。
“淮甸风和两袖轻,春申遗址向柴荆。盈门珠履今何在?列座琼裙未足名。频见饥鸟啼蔓草,时闻鸽鹆话山城。早知富贵难长久,不羡连云甲第荣。”这首清乾隆七年(1742)九月《光州十景》描述的《春申遗宅》,出自潢川,有碑刻为证。
黄歇为太子完的继位以及他日后的赫然崛起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太子完继位后称楚考烈王,黄歇时任令尹(相国)并得到“春申君”的封号和淮北12县的封地。2200年前,光州(今潢川)不仅是春申君的封地,而且是他的家乡。
春申君身份的关键,一是楚国令尹,二是淮北十二地,后吴国故墟的封君。春申君为李园所害,潢川有其衣冠冢。1930年吉鸿昌将军率部驻光州(今潢川)期间,曾在专署后院内的春申君墓地旁建立墓碑。碑上除“春申君墓”四个醒目的大字外,还注明:“春申君故居即在此。黄歇被杀后,其门客将其遗骸偷葬于故宅内。”经多年风雨剥蚀,原春申君墓碑已残断不全,但碑上“尸葬于宅后”一段文字仍清晰可见。
“春申”一词逐渐演变为这段历史文化的载体,至今,潢川县仍有以“春申”命名的办事处。春申君已经成为信阳、苏州、上海等地共同的文化符号,春申文化在弘扬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精神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60年前的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起义失败后,春申故里的人民,兵燹持续,饥馑相随;苏州长期的战争、瘟疫和饥馑,人口损失巨大,十室九空,战后许多地方出现“真空”、“半真空”的状态。战争期间豫南籍文官武将东征西讨,转战南北,是战后豫南人下江南的重要因素。战后的豫南社会,无论是文官武将,或是黎民百姓,或教书先生、商人、诸般艺人,共同的命运,就是下江南。信阳人下江南,为江南重建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人口迁徙的,还有文化的传承。信阳人民响应政府号召,“一担箩筐下江南”,在迁入地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写了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信阳根亲文化史浓重一笔。信阳人移民苏州,是信阳人地矛盾关系的减压者,也是苏州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试将移徙溯当年,短碣犹存迹未湮。祖籍遥传前代事,家山竟结再来缘。闲亭恰对汾流曲,高塔孤撑夕照边。父老相邀谈旧事,几番杯酒话缠绵。”这首诗,就是移民苏州,近年来到罗山在内信阳祖根地寻根问祖后裔们的真情流露。信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移民集散地,是移民心目中的寻根圣地。1978年改革开放迄今的四十年,这一亲情愈加浓厚。
2017年,信阳市政协文史委组织了4次太平天国战后信阳人下江南调研,为2023年信阳首届根亲文化论坛举办开了官方渠道的好头。苏州进行了重要报道:“8月1日,河南省信阳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周冀荣率领的豫南移民史料征集专题考察组一行13人来到区档案局,调研吴江的信阳移民情况。吴江区政协副主席王玉英,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凌龙华陪同调研。”显示出苏州同志对根亲文化考察的重视。
五、结语
古有古国、古族、古姓,今有根亲文化传承弘扬;古有闽祖光州固始,今有两岸三地同根同源;古有“雩娄吴地”、春申君黄歇封地于江东吴地,抗金名将韩世忠后裔迁徙大别山,近代以来,有信阳人民一担箩筐下江南,信阳、苏州两地人口流动活跃,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古有根亲,今有国务院牵线搭桥苏州对口合作信阳。2023年9月14日,信阳首届根亲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恰逢其时。(信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牛长立)
- 考古女生寄200斤洛阳铲装备吓坏父母 自称毕业就得吃土(2023-06-15 09:05:39)
- 考古学家彭金章逝世 曾负责莫高窟北区考古课题(2017-07-31 10:12:57)
- 退休考古学家仙游走失 老人曾在泉州市图书馆出现(2017-03-13 10:32:58)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