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河北:抢抓重大机遇打开新局面
海报设计:潘红宇
新华社石家庄7月12日电 题:河北:抢抓重大机遇打开新局面
新华社记者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从太行山区到渤海之滨,从坝上草原到冀中平原,一派生机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九次赴河北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河北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北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的自觉行动,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京哈高速香河出口附近,韵达华北转运中心,一辆十几米长的厢式货车上的快递正陆续被放在传输带上进行智能分拣。
2019年,韵达快递总部从北京搬迁至河北廊坊市香河县,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运营。韵达华北转运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勇军说,搬至香河后,公司整体揽收能力扩大了一倍多,实现日最大揽收500万单。
这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也是一次生产力的重塑。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北抓牢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不断在服务京津中寻求新的突破。
2014年以来,河北已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1万个,其中法人单位2.9万个。全省43个承接平台引进京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5163亿元。
2016年竣工投产的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河北承接的单体规模最大的产业协同项目。这家工厂正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在当地形成千亿元规模产业集群。
雄安新区商务服务中心(2022年3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领航指路、把脉定向。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五年来,正通过地下、地上、“云”上三座“新城”同步建设。
雄安新区科学规划城市“大动脉”,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全都集纳在地下数百公里综合管廊中,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从开挖第一个基坑开始,就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载地。截至目前,除首批3家央企总部迁建在这里,央企在雄安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达100余家;产业园、科学园、大学城、金融岛、创新坊建设正强力推进;首批4所高校、2家医院项目正抓紧建设。
从零起步进行数字化城市建设,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基本建成;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孪生共建,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
截至2021年底,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3500多亿元。着眼于城市显雏形、出形象的总体目标,今年安排230多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000多亿元。
在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大河乡,工人在一处风电场安装风力发电机(2020年9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塞外山城张家口乘冬奥机遇交出发展的优异答卷: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2347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约1300万千瓦;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不断从规划迈向现实,两地携手努力打造国际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和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样板。
高质量发展让经济呈现新气象
夏日的太行山深处,郁郁葱葱。阜平县骆驼湾村村口“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一栋栋灰瓦黄墙的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农家院整洁干净。
十年前,这里还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村民唐宗秀记忆中,骆驼湾曾是这样的光景:坑洼狭窄的黄土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家里最常用的“电器”是灯泡,冬天一家人围着炭火盆取暖,村民们守着大山熬日子。
通过发展旅游、种植食用菌、建设扶贫车间,这个十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的小山村,2021年底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7480元。如今唐宗秀和老伴在村里做保洁、搞绿化,两人每月收入4000多元,家里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电动车等一应俱全。
在阜平,越来越多的村庄打开山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20年2月,阜平县脱贫摘帽。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目前的12342元。
阜平县的变化是河北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去年全省62个脱贫县全部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5项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景色(2021年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十年来,河北实施“制造强省”战略,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努力实现综合实力新跨越。
作为钢铁第一大省,2013年时河北钢铁产能占到全国四分之一。“一钢独大”的结构曾带来产业失衡、“心肺之患”。
河北邢台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2号竖炉被拆除(2017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幅压减过剩产能,“十三五”期间,河北钢铁生产企业由107家减至68家,钢铁产能由峰值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超额完成国家去产能任务。同时,压减退出水泥产能7704.9万吨、平板玻璃产能9483.5万重量箱、焦炭3869.4万吨。
一手做“减法”,一手做“加法”。河北省加快创新发展和新动能培育,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十年来,河北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加快,光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新材料产品从无到有。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首次呈现“三二一”格局。
在河北保定市长城汽车哈弗技术中心,参观者在体验5G智能驾驶(2021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动能转换转出新气象。2021年,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5%,比2012年高10.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367.7亿元,是2012年的2.5倍;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2989家,是十年前的近30倍。
绘就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图景
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拍摄同一片天空,记录当日空气状况。从2014年1月初开始,石家庄摄影爱好者王汝春的这个举动从未间断。
王汝春说,污染严重的时候,对面的楼都看不清。如今照片里的“灰蒙蒙”越来越少,蓝色越来越多。他已经把照片文件夹从原来的“追踪雾霾”改名为“追踪蓝天”。
蓝天白云掩映下的河北正定古城(2021年6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天空写真”,见证了河北的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河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9天,较2013年多了4个月;重污染天数较2013年减少64天,降幅达87.7%。”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刘芸芸说,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河北一度占了7个,今年开始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部退出全国“后十”。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风光(2021年8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登上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月亮山望海楼,举目眺望,一片“绿海”尽收眼底。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漠成绿洲的人间奇迹。但多年持续造林,塞罕坝可造林的地面越来越少。2017年以来,塞罕坝人将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重点,5年累计造林10.2万亩,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绿化。
工作人员在白洋淀测量水位(2019年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开启“二次创业”的塞罕坝是河北“绿变”的典型代表。十年来,河北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要义,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水平;严禁围填海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矿山开采违法行为;巩固大气污染治理、白洋淀水质提升成效;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燕赵儿女努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发展自己,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记者李凤双、张涛、闫起磊、冯维健)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天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2022-07-13 17:25:09)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北京: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2022-07-13 17:19:34)
- 福州“新两纲”描绘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蓝图(2022-07-13 11:33:10)
- 福建福州:酷暑高温下的建设者们(2022-07-13 09:55:28)
- 福州今年HPV疫苗免费接种试点预计惠及7万余人(2022-07-13 09:40:08)
- 92号汽油跌回“8”字头 加满一箱节省14元(2022-07-13 09:21:07)
-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两岸社区服务恳谈会举行(2022-07-13 09:18:41)
- 两岸各民族携手向未来活动开幕(2022-07-13 09:18:26)
- 福建日报评论|续写“山海情”新篇章(2022-07-13 09:15:37)
- “海峡金融论坛·台企发展峰会”举办(2022-07-13 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