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人才 金融 福州都市圈 区县
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

左海会客厅|林海青:在物理的世界里笃行

2024-11-11 09:17:19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朱榕

本期嘉宾

林海青 1958年出生,福州鼓楼人,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81年赴美留学,1983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主任、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秋日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河堤旁浓荫匝地,从池塘传出水鸭嘎嘎的嬉戏声,抱着课本的学子在路上匆匆走过,脸上张扬着肆意的青春。记者乘车经过一栋栋连绵的砖红色校舍后,物理学院教学楼映入眼帘,透着素朴之美。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物理学院院长林海青出来迎接了我们。条纹POLO衫,白色长裤,一身轻便的服装,透露出学者随性不拘的气质。

这位成长于基础研究“破冰”时代的科学家,正在中国大学校园里一展蓝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下的人才培养躬身耕耘。如春风化雨,似春泥护花,他在基础物理世界里守望薪火、坚定前行。

今年4月,林海青在第十二届量子多体计算研讨会上作总结发言。(西北大学物理学院供图)

中美联合培养计划将他带入物理世界

在浙大物理学院一楼的院士墙上,展示了建系以来的20余位杰出校友,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和林海青都位列其中。奇妙的是,同为理论物理学家的两人,虽未谋面,但却在漫漫学涯中,有过奇妙的交错。

在物理学界,李政道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1957年,林海青出生的前一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凭借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科学家捧回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在中国卷起了一股“物理热”,无数学子以他们为榜样,怀着满腔热情投身物理学科。

1980年,李政道主导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CUSP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这成为了林海青向学术研究攀登的分水岭。

林海青回忆:“1980年我还是无线电专业学生,下半年参加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次年9月,我就以物理专业学生身份,坐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当时,中国的基础科学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停滞,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让年轻人到技术先进的国家学习,“进一流的实验室,跟一流的科学家学习工作”。

在十年饮冰、百业待举的迫切背景下,李政道主导推动CUSPEA项目,联合美国部分大学,以统一出题、统一招考方式在中国每年录取约100名物理研究生。

林海青恰好是CUSPEA计划的首批海外留学生。该计划延续了10年,先后帮助900余名学子赴美留学,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栋梁和物理杰出人才。

1991年,李政道在母校浙江大学创建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并担任主任,重振浙大中断近半个世纪的物理学。2022年,走过近百年的浙大物理学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升级为物理学院,亟需一位掌舵人引领巨轮前行。

此时,林海青辗转美国,以及国内香港、北京等地,在国内外多所高校、院所任职后,追随这位物理先驱,留在了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在物理星空中跋涉的两颗星星,在西子湖畔相遇,一同守护物理之火种。

林海青在浙大院长办公室。记者 朱榕 摄

在“没有回声的旷野”中,兴趣引领他前行

四十年来,林海青在凝聚态物理基础研究领域孜孜以求,在量子物理强关联系统、量子纠缠和量子相变,以及多体系统的数值方法等领域精进研修。美国物理学会评价,林海青在发展和应用量子多体问题的计算方法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在科学的道路上,涓滴成就,往往穷索半生。有人做过统计,截至2016年,林海青在《自然物理》《物理评论快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林海青至今仍保持这样的工作节奏,他说:“对还想认真做学问的学者,每年10多篇论文是最基本的自我要求。”

凝聚态物理研究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理论的相互印证揭示凝聚态物质的性质和规律,如微观结构、电磁性质、热力学性质、动力学性质等。在爱荷华州立大学研究生求学阶段,林海青一头扎进了量子的微观世界。

没有手机、网络,也很少社交,他每天在教室、宿舍和食堂三点一线打转。除开吃饭、睡觉,他将大多时间贡献给自习室和实验室,留给外籍同学的印象是“那位勤奋的中国人”。

从科学理论提出到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是漫长的。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到原子弹的发明,中间就跨越了约一个半世纪。在“没有回声的旷野”中,是什么引领科学家坚定前行?林海青多次提到一个关键词——兴趣。

林海青说,基础研究不像工科,项目做完了就可以休息一段,学术上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感兴趣才学,感兴趣才做,你可能有阶段性任务,但没有做完了一说,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永远都有得做。”

实际上,林海青的“理科脑”早在中学就已经展露。在福州第十一中学念书时,林海青在数学上的天赋,让数学老师对这位“小学霸”格外偏爱,时常鼓励他在数理化学习上继续攀登。在福州郊区下乡务农时,他趁着农闲借来数理化课本,反复自学。最终在1977年通过高考,进入被誉为“中国物理大学”的中国科技大学。

进入校门没多久,林海青就一直为转物理专业做准备。“当时并没有什么远大抱负,也没想到以后会出国留学,更多是兴趣使然,我喜欢数学,更偏爱理科。”

2023年4月,林海青在福州大学为师生作题为《超导简介及铜氧化物超导电性的研究》的学术报告。(福州大学供图)

为物理学的代际传承奉献一生心血

2009年,中国工程院物理研究院要在北京创办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向在港中大教书的林海青发出了邀请。

“我们希望能通过研究中心加强和国际的合作,推动国家的军事科技进一步现代化。”已经在香港落户的林海青,听完院长的一席话,心中涌动着久违的激情,他没有犹豫,迅速打点了香港的一切,只身飞往北京。

回想当时的心情,他说:“事关国家安全和科技自立自强,我觉得很有意义,也正是我想做的。”

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作为独立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借鉴国外经验,在机制体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在资金、人事管理方面更加灵活。机构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为扁平化管理机制,这种学术管理机制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意义。

林海青向全球招募了30位各领域的高端和青年人才,涵盖理论物理、计算方法、化学材料等学科,由于灵活的薪酬和引才制度,很快便实现了高效运转,在计算模型、量子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产出了众多成果,迅速成长为计算科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国际化平台。

在他离开中心时,中心拥有40余名全职研究人员,下设7个研究部门,每年培养百余名博士、博士后,为中国国防安全基础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家乡三坊七巷走出,青年时期在海外求学,年过半百投身国内科研事业……这位福州籍科学家正以几十年的学术结晶反哺祖国,为物理学的代际传承奉献一生心血。

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十年间,越来越多“海归”回流,中国和欧美等国家在基础研究上的竞争渐渐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物理研究领域亦然。林海青告诉记者:“在高温超导材料等领域,中国已经跻身国际前列。”

经历过中美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林海青形成了更客观、全面的见解。他非常认同当前国家对基础研究和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视,并建议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博采中西之长。

2022年,林海青对标美国,依托浙大物理学院组建物理高等研究院,开展物理学及交叉学科的交流合作和前沿研究,吸引半导体科学家常凯等顶尖人才加盟浙大。“我们希望能将浙大物理学科排名不断向前推进,在世界一流学府中争取一席之地。”

没有人才传承,便没有科学精神的生生不息。林海青在西溪的烟柳中,描画着心中的“学术理想国”——一个更加自由、宽容、前沿的学术环境,一片没有学术垄断和“近亲繁殖”的创新土壤,一个国家基础研究人才的摇篮。(记者 朱榕)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盛装迎盛会 “福州蓝”上新
盛装迎盛会 “福州蓝”上新
福州市第四届住房展销会圆满落幕
福州市第四届住房展销会圆满落幕
福州“榕树王”做SPA 相传种植于北宋
福州“榕树王”做SPA 相传种植于北宋
宜居之城 等你来宅
宜居之城 等你来宅
福州房产频道
福州市第四届住房展销会开幕 2.3万个房源可以“白+黑”慢慢选
福州市第四届住房展销会开幕 2.3万个房源可以“白+黑”慢慢选
专题推荐
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
福州市第四届住房展销会
理论与实践
2024年福州市网络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