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来了洋教授
宋怡明(左)、郑振满(中)研究漈头村的文书。通讯员 张培奋 摄
“看,那里就是文书中的‘鸭姆碓’吧?”
站在永泰县嵩口镇漈头村龙漈溪的一座小桥上,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宋怡明遥指远处的水岸说。鸭姆碓是一个连本地村民都鲜少提及的地名,却因一箱契约文书吸引了国际学者的目光。
漈头村常住人口仅有百人,外国学者到访的场景在7年前还是新鲜事。如今,村民对此已习以为常。
初遇:寻找一箱“废纸”
2017年,宋怡明与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郑振满应邀来到永泰考察历史文书,不在行程之中的漈头村阴差阳错闯进学者们的视野。从这里出发,宋怡明开始了一种全新历史视角的探索。
“郑教授、宋教授,好久不见,快进来喝杯茶!”入夏后的永泰烈日当空,漈头村村支书陈秋东在村部门口等了许久,终于迎来了两位老朋友——郑振满与宋怡明,同行的还有受邀前来调研的历史学专家们。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口音,一群人却熟络地唠起了家常,回忆起在漈头村的点点滴滴。
“漈头是我开始永泰文书研究的第一站,在那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书,包含族谱、契约、阄书、账簿、日用杂书等。”宋怡明还记得初次到访漈头时,当时正值暑期,村里的孩子们穿着睡衣好奇地一路跟着他们寻庙找碑。
好奇的不仅有孩子,还有为他们带路的陈秋东。“当时听说有厦门和美国的大教授来村里,只为一箱‘废纸’,我们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有什么特别的吗?”陈秋东说,当时只觉得教授们为人随和,后来才知道他们到村里是为了寻找民间文书,研究历史。
漈头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多少年来,它同大多数村庄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寂寂无名。
“我们常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不意味着‘失败者’的历史没有价值,永泰文书的价值就在于可以让我们恢复‘失败者’的历史,让我们从老百姓的角度去重新考虑中国历史。”宋怡明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伊曼纽尔·勒华拉杜里曾写就《蒙塔尤》,讲述13世纪法国南部一个偏远的山区历史,这本书后来成为整个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作品,也许关于永泰的研究也会成为他的“蒙塔尤”。
深入:为普通人“立传”
从2018年开始,宋怡明在哈佛大学开了一门叫作“中国民间文献阅读培训课”的选修课,把更多的永泰文书以及研究放到了课程里,其中当然也包括在漈头村收集到的文书。
去年暑假,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博士周晓睿第一次到访永泰,他也是中国民间文献阅读培训课的选修者。“课堂上,我们从漈头村的‘鸭姆碓’入手,看一块土地如何在不同的人手中流转,在不同的家族间被贩卖;接着我们看到村内一个叫吴履人的佃农所签署的文书,分析他如何从佃农,一步步走向赤贫……用这些一手的历史资料,我们共同还原了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周晓睿说。
吴履人的经历是宋怡明每次提起永泰文书时一定会分享的故事,去年他和学生郎超花了数月时间,通过二三十份从清朝康熙年间跨越到咸丰年间的永泰文书,重建了当地吴氏家族谱系。
“在漈头村,我们发现那里有相当一部分契约文书会讲到姓吴的人,但实际上现在的漈头并没有吴姓家族,他们去了哪里?”宋怡明说,通过契约文书里一笔笔的买卖记录和地方史料,他们发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吴履人租田耕种欠下田租,陆续将自己继承的财产变卖,甚至把自家的粪厂(厕所)卖给人家,他的儿子吴仙海也远走他乡。这些历史文书,可让读者与一个死去100多年的人产生情感连接,意识到当时普通人生活的不易,引发现代人的共鸣。
令宋怡明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在漈头村的一次田野调查中,他们发现水沟间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居然是清光绪年间陈氏族人为其母所立的墓碑,而墓碑主人的名字恰好出现在他曾经收集、阅读并在哈佛课堂上分享过的历史文书中。
在一次次走访、谈话中,宋怡明与漈头村、漈头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即便其中有数年他无法亲临永泰,他依然牵挂着永泰、漈头的历史文书,并通过线上方式与本地团队保持联系。不久前,宋怡明被永泰县政府授予“荣誉村民”称号,从洋教授变成村里人。“现在,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说‘咱们’永泰了!”宋怡明开心地说。
持续:传统智慧焕新
被漈头、永泰吸引的不只有宋怡明。上个月,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与哈佛燕京学社联合在嵩口镇举办“中国乡村研究的新资料与新路径”研习营,来自哈佛大学、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厦门大学等20多所知名高校的近50位师生参与,漈头村也是目的地之一。
“这个地点现在还能找到吗?”“这个土名指代哪里?”……在漈头村献宝厝,学者们对着从契约中筛选出的地名,围着村支书陈秋东孜孜不倦地询问。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博士论文正是围绕永泰文书展开。
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岳沁之曾以漈头林家的人情簿为切入点,开展关于清末民初闽东乡民的人情往来及其人际网络的研究。“可以说文献收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多亏了村委会和村民的照拂,将宽敞的村部会议室专门留给我们工作,还有村民亲自将成箱的文书搬到村部,约好哪天来取就任凭我们处置。”村民的热情回应让岳沁之感动不已。
学者们纷至沓来,令人不禁想问,民间文献研究对当下的乡村建设有什么助益。
“旅游开发并非评判一个地方发展的唯一标准。‘文字下乡’并未取代口头文化传统,我们之所以要去做田野调查,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地方重建文献系统,从整体史视野恢复地方传统,让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智慧在新时代找到新的价值。”宋怡明说。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如今,宋怡明与漈头村、永泰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期待看到一个独特视角下的中国乡村社会历史图景。(记者 叶欣童)
- 盘活老建筑 引来新业态——罗源保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观察(2024-07-18 09:13:46)
- 金价再创历史新高 黄金无上限上涨?(2024-07-17 15:26:19)
- 金价再创历史新高!福州有人坐不住了(2024-07-17 12:23:40)
- 找到啦!见义勇为的外卖小哥来自永泰(2024-07-16 14:43:13)
- 永泰以项目为抓手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2024-07-16 07:22:07)
- 大量游客涌入岭头村观赏“萤火虫海” 当地呼吁:请游客文明观赏(2024-07-15 21:27:13)
- 闽侯岭头村“萤火虫海”火了!当地呼吁文明观赏(2024-07-15 18:56:34)
- 鼓楼区举办《海上三坊七巷》读书会(2024-07-15 09:09:43)
- 风从海上来 史由坊巷出——鼓楼区《海上三坊七巷》读书会纪实(2024-07-15 09:09:31)
- “有福之州·书香榕城”系列读书分享会在永泰举办(2024-07-13 08:15:31)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