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英雄走向更大舞台 麻醉医生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市第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医生(左)为患儿进行麻醉诱导。记者 林文婧 摄
“打一针,睡一觉”,这是许多人对麻醉医生的直接印象,然而这一针事关安危。
3月25日~31日是“中国麻醉周”。麻醉医生能做什么?有多重要?麻醉学科未来走向如何?28日,记者走近这一特殊群体,感知他们对现代医学进步的贡献,倾听他们对行业发展的心声。
手术治病 麻醉保命
人们常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对于麻醉,很多人都是因为要做手术或进行必要检查时才会接触到。殊不知,这项被视为“让人睡着”的技术,远没大众想象的简单。
无影灯亮起,随着麻醉药剂注入身体,手术台上的患者进入“沉睡”状态。但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金山院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姚志雄的“战斗”,此时才正式打响。
术前,患者能不能上手术台,要经过他和他的团队评估。术中,不管时间多长,麻醉医生要全程监视并调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与外科医生默契配合,沉着应对危险状况,确保患者安然度过手术风险并顺利康复。
“我们不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给予生命支持,每一位手术病人从入院检查,到术后疼痛管理,再到平安出院,我们都要参与。”姚志雄说,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耄耋之年的老者,都需要他和同事们来保障患者安全。
3月28日18时许,市第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治医师蒋婕妤刚结束了一场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全麻手术。尽管这样的手术对她而言属于家常便饭,但她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就在不久前,她参与了一场“完全性前置胎盘伴出血”的高风险手术。接到手术申请后,蒋婕妤与同事们立即开展病例讨论,制定麻醉方案,并选择最适合产妇的全身麻醉。术中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有创动脉测压,根据血压情况随时动态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使产妇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其平稳渡过手术关。术后,她又把病人推到麻醉复苏室,彻夜守护观察患者直到其苏醒,此时天已大亮。
“不管手术时间多长、难度多大,我们都必须全神贯注,时刻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等,并及时配药、给药,给予其生命支持,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蒋婕妤说,她经手的麻醉手术患儿最小的仅1岁5个月,“看到患儿顺利出院,就特别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人手不足 他们是幕后英雄
在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下,外科医生得以专心做手术,一旦出现危险先兆或突发情况,更考验麻醉医生的现场处置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相比学科发展,麻醉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凸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麻醉医生在临床上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但手术量的增加及麻醉人才的紧缺也特别明显,不少人对麻醉还存在极大偏见。
“麻醉会造成产妇记忆力衰退吗?会影响孩子智力吗?”在市第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产房内,孕妇和家属时常对要不要“无痛分娩”产生分歧。这些也是蒋婕妤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她通常会耐心地跟家属解释,疼痛会导致孕妇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影响胎儿血液和氧气供应。所以,在孕妇宫缩良好的情况下,无痛分娩(分娩镇痛)不但对宝宝没有害处,反而是有益的。对孕妇而言,分娩镇痛是通过硬膜外腔阻滞支配子宫的感觉神经,产生区域性的效果,孕妇是清醒的,可以自由行走,所以不会影响记忆力。
由于麻醉医生都“隐居幕后”,许多患者难以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但麻醉医生对待每一台手术依然充满敬畏,不敢怠慢也不会怠慢。“在手术过程中,每个患者都可能出现突发情况,对于任何风吹草动,我们都不能放过,须保持高度紧张。”从事麻醉工作30年的姚志雄说,他和他的同道们已不记得参与了多少台手术,短则几十分钟,长则十几个小时。“天不亮就来,天黑了才走,有时甚至是通宵。”他说。
迈向舒适医疗 更好服务患者
疼痛被称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随着舒适化诊疗概念的提出,麻醉科医生全面介入了各种有创检查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无痛舒适化医疗。这意味着,麻醉学科正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
分娩镇痛、无痛内镜、睡眠障碍治疗、癌痛诊疗、无痛胃肠镜……如今,麻醉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逐渐从“保命”转变成“无痛、安全、舒适、快速康复”。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全麻无痛检查治疗,需要麻醉科专家对患者的心、肺、脑等重要器官进行功能评估,使人们可以安全享受舒适化医疗。
日前,记者在市第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观摩了一场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年幼的患儿因为恐惧和疼痛,无法配合医生完成治疗,一再哭闹不止。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孩子的恒牙萌出、进食及身心健康。为此,该院麻醉医生配合主治医生实施了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让患儿在无痛、舒适、安全的状态下一次性完成口腔所有患牙治疗。“睡一觉就可以回家了,真神奇啊!”手术结束不多时,孩子就开心地跟爸爸妈妈离开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工作时间长、精神压力大,以及大众对麻醉科的不了解等,虽然影响了小部分麻醉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但他们依然坚持救死扶伤。“希望能不断完善麻醉人才梯队建设,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麻醉事业,同时科学合理安排麻醉医生工作时间,向行业及群众普及麻醉学知识,提升麻醉科人员的职业获得感。”这是麻醉医生们的心声。(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罗冬梅 陈冰)
- 46岁知名麻醉医生去世,前几天还在发科普视频(2024-01-15 15:13:03)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