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马尾造船厂建造的我国首艘装载国产化科考装备的载人深潜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号”,助力“奋斗者”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万米深潜的科考任务;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海上风电装备加速领跑世界;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科创平台“闽投1号” 投产运营,“蓝色粮仓”从近海逐步推向广袤的深远海……放眼福州,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一线,处处焕发出蓬勃生机。
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记者 池远 摄
海洋是福州发展的一大优势,耕海探洋的步伐迈得快不快、远不远,同现代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福州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加快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发展海洋船舶、海上风电装备、深海养殖装备等高端产品,“福州造”不断拓展海上福州建设新空间,“蓝色引擎”动能更加强劲。
抢抓发展机遇
船舶制造业驶出“新航迹”
今年以来,造船业很火。来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8月,全国造船完工量279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新接订单量52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6.5%;手持订单量13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9%。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船舶行业处于新周期起点,中国造船企业在手订单饱满,预计未来2~3年将迎来交船高峰。
造船市场的火热,也体现在福州。今年上半年,福州市规上船企工业产值45.17亿元,同比增长55.26%。
江海交汇,在连江粗芦岛上矗立着一座现代化新厂区——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连江新址。创办于1866年的马尾造船厂,是我国最早的造船企业之一。
近日,马尾造船建造的7500车位双燃料汽车滚装船(XSI463E)顺利上船台。该船总长199.9米,垂线间距离195.6米,型宽38米,型深14.8米,主要用于装运包括重型卡车在内的各型车辆及包装类危险品,并且能够在11层至13层甲板上运输以氢气和天然气为燃料的新能源车。“作为福建船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旗下企业,马尾造船的造船工艺受到业界普遍认可,我们订购12艘7500车位双燃料汽车滚装船,主要服务于中国国产汽车出口,航线将覆盖全球。”广州远海汽车船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世武说。
智能化、绿色化是全球造船行业发展的方向。在东南造船公司,已下水的5000马力绿色智能型新能源混合动力拖轮非常显眼。这是国内首艘同时满足串联式混合动力、绿色船舶、智能船舶附加标志的高技术高附加值拖轮。“该船配置的锂电池组在纯电航行模式下续航能力达2小时,可满足单作业航次港区零排放、静音航行等要求。”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福建船政重工及其旗下的马尾造船、东南造船等骨干企业瞄准市场动向,拓展电动船舶、新型双燃料油化船、高附加值海工船等,并积极与德国、东南亚等船东对接项目订单。上半年,平均每月交付2艘新船。
将视线转向福州罗源湾北岸,福建华东船厂有限公司同样一派繁忙景象。在船厂泊位上,10多艘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船舶正在靠岸检修。“现在我们的修船订单已经排起了队,目前还源源不断有船东咨询船舶维修事宜。”华东船厂行政人事总监陈凤飞说。
近年来,福建华东船厂通过错位竞争和优质服务完成逆势上扬,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2022年,华东船厂维修完工船舶229艘,实现修船产值10.49亿元,同比增长18.26%;今年上半年超额完成目标,完成修船产值、完工出厂船舶均超历史同期水平。
“依托连江粗芦岛、罗源湾牛坑湾/将军帽组团、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福州市将以马尾造船厂、东南造船厂、华东造船厂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动船舶、多用途海洋工程船、游艇等产业。到2025年,福州将粗芦岛打造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市工信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福州造”深海采矿船、海洋救助船、大马力工作拖船等一批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福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攻克“卡脖子”技术
海上风电科技创新策源地崛起
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角声中,福州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也在以自主研发为 “舵”,突破 “卡脖子”技术,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破浪前行。
不久前,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研发制造及运营能力再上新台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该台16兆瓦风电机组年均生产“绿电”超过6600万千瓦时,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投产的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海上风电机组。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电34.2千瓦时,每年可输出超过66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能够满足3.6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相当于节约标煤约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4万吨。
“这台机组在关键核心部件上实现了全面的国产化。”长江三峡集团福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雷增卷说,长期以来,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国产化水平较低,尤其是核心部件主轴承、超长叶片长期对外依赖。此次在风机主轴承、叶片和传动链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主轴轴承是风电机组核心部件,素有风电机组心脏之称。”三峡集团福建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周兴政说,此前由于主轴轴承技术壁垒高,风机主轴轴承主要依赖进口。此次金风科技联合洛阳轴承协同创新,历时9个多月,外径可达3.2米的主轴轴承顺利下线交付,实现了国产替代。
大块头更有大智慧。“机组全面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牵头叶片研发的金风科技研发中心工程师袁渊说,遍布整机的数百个传感器和机舱上的激光雷达可以感知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数字化跟踪机组的运行状态,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还能通过机组自身的智慧“大脑”,进行风机角度、功率的调节。
风从海上来,潮起正扬帆。从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落地,到打造国际一流风电产业集群,福州仅用了数年时间。目前,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已入驻金风科技、东方风电、江苏中车、中水电四局、LM(艾尔姆)叶片等5家企业,均是国内乃至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关键企业。当前,产业园已具备年产300万千瓦风机及主要零部件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的能力,成为我国海上风电科技创新策源地。
推进“百台万吨”
争当全国深远海养殖的先行者
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和技术是关键。在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和“海上福州”发展战略背景之下,福州大力推动深远海工业化养殖,“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工程也应运而生。
金秋时节,蟹肥鱼鲜,连江渔民利用智能化设施平台在深远海养殖的“健身大黄鱼”丰收上市,总数量达100多万条,总产量可达1000多吨。
在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海域,距离岸边3公里以外的海面上屹立着“定海湾1号”和“定海湾2号”两座智能化钢铁巨笼。渔民卢统锋、吴传清等人忙着捕捞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成品大黄鱼。“大丰收啦!我们两个平台差不多有二十几万只,每只鱼都有1.5公斤左右。”卢统锋拿着一条1.5公斤重、70厘米长的大黄鱼,兴奋地说道,“像这么大的一条,可以卖1000多块。”
2020年初下水的海上养殖平台,有4个篮球场大小,养殖水体达到1.5万立方米以上。“现在可以一键实现智慧养殖。”卢统锋按下按钮,眼前长达62米的庞然大物开始翻转,潜藏在网箱底部的大黄鱼纷纷跃出水面,“网笼可以翻转,附着在上面的藤壶、海藻等生物被定期晾晒清除,网眼通畅,鱼儿活动、呼吸更自由,水产品品质明显提升。”
在不远处,一个三四层楼高的白色平台静静漂浮于海面,这便是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科创平台“闽投1号”。这座海上“大别墅”集合了声呐、光学等多种探测技术,覆盖整个海洋牧场,还能多维传输数据,研发算法指导养殖生产。“在我们这里,水温、水体环境、洋流扰动、投料数量等数据都被准确记录,成本控制精确到每一条鱼。”“闽投1号”运营总负责人许航说。
渔旅融合也是“闽投1号”的发展方向。基于宽阔的甲板空间和稳定的主体结构,“闽投1号”建有海景客房、海上餐厅、智能会议室等功能舱室,并配备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设备,实现养殖平台的多功能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向海图强,挺进深蓝。截至目前,福州市已成功下水深远海养殖平台11台(套),投放、投产数居全国第一,一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牧场。从近海到远海,从粗放到精细,从利企业到惠民生,一场场深远海养殖试验的成功,让福州海上“良田”愈发肥沃,也让福州成为全国深远海养殖的先行者。(记者 颜澜萍)
- 福州文旅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开幕(2023-10-01 07:55:36)
- 见证——喜迎《福州日报》正式出版25周年|福州日报社最“老”发行人郑文杰:送好每一份报纸(2023-10-01 07:55:36)
- 中印尼“两国双园”门户通道海城路拓宽改造加速(2023-10-01 07:42:46)
- 2023有福之州 福派民宿主题活动精彩回顾(2023-09-30 21:51:45)
- 福州的亚运会冠军, 国庆假期都在干些啥?(2023-09-30 19:21:04)
- 央视播出!福建这个地方要火了!(2023-09-30 18:17:09)
- 第一届数字低空产业发展论坛在福州举办(2023-09-30 18:17:09)
- 福州发放1500万元补贴 激发汽车消费活力(2023-09-30 18:17:09)
- 定了!五一广场国庆升国旗仪式10月1日5:55举行(2023-09-30 17:32:16)
- 地铁免费直达!福州超大向日葵花海正在盛开→(2023-09-30 16:13:41)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