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到处都是“福”,怎么做到的?
记者走进福州寻找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全域治水”治水里更治岸上
在绿意盎然的福州,近1500个公园星罗棋布,独木成林的榕树遍布全城;“福舟”水中游,映入眼帘的是绿;福道凌空越,抬头望见的还是绿。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州市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推动闽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绿化福州和内河综合治理等工作,打出一套生态环境保护的“组合拳”。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调研时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有福之州,如何更好造福人民群众?答案或许就藏在这片片绿当中——
治水兴水,水绿河清,在老百姓家门口开发内河游;注重生态,建设绿廊,挥起“大手笔”在主城区建起占地1710亩的生态廊道;“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让越来越多的福州人享有绿地公园……
生态之福,正是民生之福。如何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值得细细研究。请跟随广州日报“高地行思录”团队走进有福之州,寻找此地的造福之方。
城区内河开发
摸清3343个沿岸污染源 清淤295万立方米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把内河建成文明河经济河旅游河”。如今,殷殷嘱托正逐步成为现实,福州的内河游开发已有成果。
在西湖公园,一艘艘传统龙舟造型的“福舟”徜徉水上。
福州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水中福道,结合河道通航条件,发展内河旅游业。
登上“福舟”,经水上电梯进入清澈的白马河,便能赏着两岸的绿意一路南下,好不惬意;
在流花溪,过去的避而远之“臭水沟”不复,取而代之的是市民泛舟湖上的一派“生态河”风光;
在晋安河,登上“福船”,可沿途参观学习“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福州水系综合治理展示中心、“苍霞人家”生活馆等。
福州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水中福道,结合河道通航条件,发展内河旅游业。
如今,福州的内河已被成熟治理,但在20世纪90年代并非如此。
彼时的福州城区经常内涝,水体黑臭严重。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实施整治内河6年规划,推动西湖综合整治、晋安河清淤工程,用务实举措还市民安澜清波。
这些宝贵的治水兴水经验也为福州后来推进内河游开发打下坚实基础。但福州内河游的开发绝非一日之功。
福州城区河网密布,规划内河139条,总长度289公里。地处城区的内河,往往人口密集、河网密布,常水位低、河水流速较慢,污染物极易积聚,发展内河游天然对水质要求更高。
在福州市水务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招群看来,水质是内河旅游的生命。“过去消除黑臭水体的指标要求是合格,现在开发内河游水体的指标要求则需达到优良。”李招群说。
福州市水务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招群。
要兴水先治水,福州推进内河游开发的最大前提是水绿河清。福州全力推进全域治水工作,通过组建专业队伍,摸清内河3343个沿岸污染源,治出碧水清流。
按黑臭水体“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的整治思路,福州全面统筹内河治理、污染源治理、排水管网排查修复、污水厂提标扩建等工作,从看得见的内河到“看不见”的地下管网,经过综合治理,清淤295万立方米,建设了260公里沿河截污管、80座调蓄池,实现标本兼治。
这些扎实有效的治水工作,还百姓一片水绿河清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内河游的开发。目前,福州已开发内河游路线近50公里,计划到2025年,实现开发超百公里水上福道的目标。
生态廊道建设
创新性采取“弃土堆山” 利用建筑垃圾重塑地形
站在晋安区牛岗山公园半山坡上,顺着水流南望,溪水潺潺流过鹤林生态公园,最后流入湖泊库容体积超150万立方米的晋安湖公园。
“晋安生态廊道”。
三座公园北山南湖、一水贯连,一起组成集风廊、绿廊、水廊、公共休闲廊于一身的晋安生态廊道。作为福州市主城区首条生态廊道,其总长2300米,占地面积1710亩,相当于约160个标准足球场。
“晋安生态廊道”。
“过去这里是福州市郊区城乡接合部,到处都是老厂房、建材城、老旧屋。”晋安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张恬介绍道,从荒山到公园、洼地到湖泊,这里已成为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典范。当时周围有不少建筑垃圾,外运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增加额外的资金成本,“我们创新性地采取‘弃土堆山’模式,就地取材利用建筑垃圾重塑地形,堆起了牛岗山公园的部分山体。”张恬说。
在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设计院主任设计师高屹看来,在主城区能有如此大规模的生态廊道规划绝对是“大手笔”。作为晋安生态廊道项目负责人,他坦言,最开始的规划并非如此庞大。
“我们大概是2012年介入前期规划,最早规划是要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商品房开发,绿地的规划就是河道边上的20米绿化带。”高屹回忆道,意识到问题后,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立即回到总体规划的高度进行调整。作为对比,十年后建成的生态廊道最宽处达1380米。“从实际结果来看,规划调整后不仅生态环境更好了,周边的地价相应地也有一定程度提升。”高屹说。
位于生态廊道中部的鹤林生态公园,设计团队应用的是2.0版海绵城市理念——溪流型海绵城市。
“原来的规划是一条大概60米宽的河道,河道挡墙的设计非常生硬。”高屹表示,在对河流的汇水量和日常流速进行仔细测算后,团队发现平常上游来水不多,如果按照几十米的宽度设计,实际呈现的可能是河道常年裸露,“最后决定以常水位设计河道宽度,现在这个季节,最宽的地方大概也就十余米。”
高屹补充道:“同时溪流旁设计成高坡,留作汛期行洪,一旦洪水来临整个区域都是可以被淹没的。”此外,还在高位、低位分别设计路径以应对水位变化,“洪水来了走上面,平时水少就走下面。但所有的建筑都会放在洪水位以上,以确保安全。”
从创新性采取“弃土堆山”,到不断探索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再到变高强度开发为生态廊道规划,最后到十年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背后是福州及时果断调整规划,“大手笔”让绿于民;同时,从顶层设计着手,让山、水、林、河、湖、城在这座山水城市完美融合。
绿化公园建设
采用“大树加草坪”建设可进入式绿地 方便市民游玩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曾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工作,带头植树,倡导“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如今,漫步福山郊野公园、踏上空中福道、走进串珠公园……绿满福州。
持续推进的“绿化福州”时时刻刻围绕民之所需、真真正正做到造绿为民,正让越来越多的福州人能够“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福州的福道—城市森林步道。
“公园大大小小有20来个出入口,实在是太方便了。”家住福山郊野公园附近的石梓衔告诉记者,以前公园的步道不太规整、设施也不全,现在修葺一新的步道长约20公里,各项设施齐全,每逢周末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
“福道有点令人震撼。”7月11日下午,来自山西的郭小姐趁着参加培训的间隙登上福道后不禁发出感叹,“虽然天气有点热,但美景难得嘛。”郭小姐笑着说。
福州的福道—城市森林步道。
全长约19公里的福道共10个入口,东北连接左海环湖栈道,西南连闽江,横贯象山、后县山、梅峰山、金牛山等山体脊,串联起福州左海公园、梅峰山地公园、金牛山体育公园、国光公园、金牛山公园五大公园。
作为国内最长的空中森林步道,其独特钢架镂空设计为全国首创,既最大限度保护了山体,又满足了市民休闲、健身、运动等需求。
除了横贯山脊的福道可供休闲,福州市民身边还有很多遍布大街小巷的串珠公园。
串珠公园是福州以整治后的内河步道及绿带为“串”,延伸出的块状绿地为“珠”,设计理念聚焦“享绿”二字。比如,改变以往大面积种植地被的方式,采用“大树加草坪”,尽可能扩大市民活动空间,打造可踩可躺的可进入式绿地,既方便市民游玩,又有效节约了成本。
又比如,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牛岗山公园看不到一条类似“请勿踩踏草坪”提示牌,原来公园在建造之初就考虑到市民的草地游玩需求,特意选用种植了耐磨、耐踏、常绿的兰引3号草皮,让市民放心进入草地游玩。
近1500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新建近500公里滨河绿带、300多个串珠式公园……“七溜八溜,不离福州。”正如这句俗语所言,如今的福州,把公园建在市民身边、让园林走进千家万户。
古迹活化
“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 精雕细琢实现保护活化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中心,保留了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其中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起码有200多座。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括林觉民故居、水榭戏台在内的文物建筑,存在着年久失修、不同程度侵蚀等问题。
1991年3月10日下午,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林觉民故居召开福州市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会议强调,要加强对文物古迹和城市风貌的保护,要注意保护以“三山、两塔”为特点的城市空间格局,特别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三坊七巷”和名人故居的保护。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文物古迹众多,如何精雕细琢保护活化?
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浩介绍,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遵循“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和“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
记者走进林觉民故居、水榭戏台等文物建筑,受损的木柱用细木条镶嵌填充,建筑结构整体完好,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建筑材料。
陈浩表示,三坊七巷建筑保护修复不仅是单纯的修旧如旧,而且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墙体保持风貌不变,加固使用了现代技术,屋面加设防水材料,地下铺设供电、供水、电信及排污管道等。此外,三坊七巷先后引入非遗文创油纸伞、传统文化手艺福州花灯、软木画、美且有糕点等优质非遗文化传承业态,优化业态布局,助力文化传承。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考察。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保护修复思路、经验,如今应用于上下杭、朱紫坊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程中,让这些历史文化街区重焕光彩。
三十余年间,三坊七巷街区实现从“保下来”到“活起来”的蜕变。
未来,三坊七巷街区将构建“文化进坊巷,商业南后街”的街区商业格局,加速文商旅深度融合、转型升级。
记者手记
藏福于绿 藏绿于民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有云:“(福州)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这是关于福州地名最早的由来。尽管关于福山的具体位置,至今已不可考,但这个福字却一直流传下来。不仅仅关乎地名,福州人还把福字散播全城——福道、福舟、福字、福文化、“福”字摩崖题刻,甚至路边施工的围挡也镶满福字……
“福文化”饱含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简朴而深沉的情感,就像福州街头巷尾的浓浓绿意,渗透在福州人每天的生活中。
七月的福州,“热”情似火,接连发出高温预警。但在白马河的水上福道,记者体验到了抵达福州后最凉爽的一个傍晚——坐在传统龙舟造型的微动力“福舟”上,沿着河道徐徐前行,两岸的柳树、榕树迎面而来,借着这片绿,吹在脸上的风立马多了一丝凉意。
漫步福山郊野公园,“行走林梢上,穿梭森林间”,今天的福州,慢行休闲系统无缝融入城市脉络,串起老百姓绿色生活。从金鸡山公园栈道,到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再到福山郊野公园步道,一条条城市森林步道,也成为福州市民的幸福之道。
福道、福舟、福山、福水,这一个个福都紧紧围绕一个“绿”字;还绿利民、让绿于民、造绿为民,这一片片绿都离不开一个“民”字。
藏福于绿,藏绿于民。
我想,福就在福州的一片片绿当中,福就在每一个福州人身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夏强、陈钧圣,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视频拍摄/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视频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栾晓森)
- 《爱在中国》:有福之州——福建福州(2023-07-17 16:06:23)
- 紧急!积水最深1.7米!他们出动了!(2023-07-17 15:04:50)
- 盐城市建湖县一烧烤店发生爆炸(2023-07-17 11:51:30)
- 马尾等地汛情告急 福州多部门协同排水防涝(2023-07-17 11:37:42)
- 台风“泰利”送来雨水 榕城暂享清凉(2023-07-17 11:26:32)
- 为了修路破坏林地植被 毁林者以劳代偿还清“生态欠账”(2023-07-17 10:30:33)
- 福州这个“十佳茶摊”年均送茶3万杯(2023-07-17 10:16:49)
- 暴雨预警!鼓岭旅游度假区提醒:非必要请勿上山(2023-07-17 09:16:37)
- “清新福建 美好生活”促消费活动在榕启动(2023-07-17 09:12:15)
- 红色预警!暴雨倾盆!福州一晚上闪电1797次!更刺激的是……(2023-07-17 08:53:29)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