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沧桑巨变:从江阴港看闽侨智慧
福州东南一隅,福清江阴港区巨龙般伸向大海,海舶鳞集,商贾咸聚,一座国际大港在这里崛起。365天24小时全天候通航,66条航线南来北往,20万吨级泊位作业繁忙,万千个标箱昼夜流转。
然而,30年前,江阴并没有港,福清还是有名的贫困县,当地百姓靠着“三块薯钱(片)一碗汤”打发一日三餐,祖祖辈辈与山贫地薄的自然条件抗争。江阴港的“横空出世”,直接带动了一个落后农业县以奔腾之势迈向工业化、国际化。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一段福清华侨反哺家乡的动人往事。这座从无到有的海港,倾诉着思乡游子的闽侨智、故园情。
寻港 走完408公里海岸线
自唐朝以来,福清虽不乏古渡口、小码头,舟楫既可南航东南亚,还可东渡日本,但由于港湾不够优越,古渡没有带来繁荣的海上贸易,而是送别了一代代艰苦下南洋的福清人。在海外,福清商帮名声显赫;在福建,这里的贫穷触目惊心,鲜明的反差深深刺痛海外游子的心。
时针拨至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福清掀起轰轰烈烈的引侨引资大潮,侨捐侨汇从世界各地涌入,以印尼巨商林绍良、林文镜为代表的福清华侨华人回馈桑梓,纷纷为家乡经济建设出谋出资出力。
林文镜(前排中间)回乡考察。
在“千岛之国”印尼,林绍良、林文镜创办了富甲一方的林氏集团,建造了超级面粉厂和水泥厂,还配套建设多个码头。他们很清楚,缺乏良港是制约福清发展的重要因素。依靠临港经济致富的林绍良、林文镜决定,要在家乡的海岸线上,造出一个“聚宝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福建众所周知的海港不外乎厦门港、泉州港、三都澳、湄洲湾、罗源湾。而在世人的认知里,福清多滩涂,少良港,自唐宋到近代,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历代文献从未记载福清具备建造深水良港的条件。
林文镜寻访了多位专家,都对福清建深水港不抱希望。但不甘家乡落后的林文镜依然执着,他搁下印尼如日中天的生意,留在家乡寻港。他认为,任何历史记载,都始于有一个人着手去做,福清既然有漫长海岸线,就会有适合建港的地方。
酷暑盛夏,他和时任福州市交通局局长的练知轩乘一只小艇出海考察,船舱马达轰鸣,没有风扇,烈日炙烤下的舱内温度高达45℃。年逾六旬的林文镜热得发烧送医,一觉醒来后又再次出发。沿着408公里的福清海岸线,一群人几乎在海陆相接的每一处留下探寻足迹。
1990年,林绍良、林文镜与家乡合资建成福清下垄集装箱码头,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中外合资建设的港区、继厦门港后的福建第二个集装箱码头,结束了福清没有外运码头的历史。随后几年又建成福清元洪码头,是福州港首座3万吨级以上码头。
崛起 东方大港被发现
上世纪末的短短几年,福清依靠下垄、元洪等侨资码头,成功开辟了海洋外贸通道。但在林文镜看来,福清“海上通道”还不够宽阔,不足以成为真正的国际港城。
面对不够优越的海岸,林文镜继续“寻宝”。
1992年冬天,林文镜和时任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踏上江阴半岛。岛上村落稀疏,留下两片盐场,除了洁白的盐,就是苍茫的海,无人问津,孤独沉寂。
江阴,原是兴化湾中一孤岛,四面环海,淡水匮乏,当地人自古以捕鱼为生,生活相当艰难。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江阴岛三次筑堤与北边和西侧乡镇相连,才成半岛。
在他们登岛之前,谁也想不到,这几片薄薄的盐场,日后会是福州最大的港。
在江阴的壁头角,风浪狂响,大海茫茫,什么也看不见。地图上,江阴半岛由东向南依次有龙高半岛、南日群岛、石城半岛相绕,拥有天然的避风屏障,半岛总体地势平坦。凭借对海港的熟悉,林文镜认为这是建设深水港的绝佳位置。
此后,他带来专业团队到江阴勘测,结果十分喜人。江阴半岛所在的兴化湾是福建最大海湾,半岛岸线总长233千米,航道通畅,锚地充足,满足2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通航、靠泊和调头,全年全日船舶进出港不受航道及潮水限制,可建50个5万吨级至25万吨级深水泊位,具备开辟国际港口的潜质。
逆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正当江阴港建设计划进入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严格论证时,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
那是撼动世界经济的一场巨大风暴,东南亚几乎所有企业都受到重创,林文镜的个人财富也严重缩水。一边是危机四伏的个人事业,一边是成败未知的建港项目,原先准备一起投资江阴港的很多华侨开始犹豫,林文镜也因此病倒。
两难之中,他的取舍之道依然气概不凡。在他看来,凭自己的人脉,商业成就还可以重新创造,但江阴港项目一旦放手,可能就此石沉大海。只有把江阴港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港区建设规划,福清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港。
1995年5月15日,国家冶金工业部规划研究院专家小组进驻江阴,开展钢铁项目论证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机会从来不等人。
医院病床上,只要有人前来探望,他都要送出一份江阴半岛的宣传画册,请大家一起帮忙。一个护士说:“他哪里是来住院的?他是来开新闻发布会的。”
在资金最吃紧的时候,林文镜在建港投资协议上独自扛下了49%的股权。
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200多人在林文镜带领下考察江阴港,图为林文镜向海外侨亲介绍江阴港情况。
2000年,江阴港动工兴建,70多岁的林文镜几乎天天跑现场。当地不少村民难以接受故土彻底的变迁,林文镜就一次又一次在路边向村民宣传建港的意义,直到没有人阻拦工程。
林文镜的“一意孤行”,让江阴港的历史自此辉煌。20多年来,江阴港深水泊位一一浮出海面,背后的经济腹地活力澎湃。2002年,江阴港出现在世界所有航运公司的航运图上;2007年,跻身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2020年,已投产集装箱泊位5个,集装箱吞吐量超215万标箱……如今,江阴港区开通航线66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门户枢纽港、丝路海运中心”正在崛起。
2003年7月26日,林文镜出资邀请世界各地230多位福清籍新侨代表回到故乡,参加他举办的“江阴大开发投资洽谈会”。
这座年轻的港口,如今成为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2021年7月13日,来自雅加达港口的海产品漂洋过海抵达江阴港,打通了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的海上大通道。以江阴港为依托,中印尼“两国双园”合作越走越深,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造血 小村广纳天下商
改革开放之初,林绍良、林文镜向家乡福清捐资时发现,光靠“输血”无法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他们提出要“造血”,在福清大办工业。
1987年起,林绍良、林文镜送来了“造血机器”:在福清投资建成中国第一个侨资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国最大的外商成片开发区——元洪投资区。
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旧照。
林文镜四处招商,跑在最前,首开以侨引台、以侨引侨、以侨引外的先例,从中国台湾和印尼带来冠捷电子、南方铝业等企业进驻园区。但是,在落后的基础设施面前,即便是商界巨擘也常遭碰壁。众多台商、外商从事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福清的交通物流望而却步,纷纷转向深圳、广州、厦门等地,有的直接要求林文镜贴补运费。凭借林氏集团的信誉和让利,靠着林文镜的谈判天赋和日夜奔忙,园区才艰难起步。
下垄码头、元洪码头、江阴港的问世,正是在侨资“造血”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有了侨资,才有今天的福清工业;有了良港,才有更大的胸襟抱负。
在园区和海港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工业产值近1300亿元,冠捷科技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商;元洪投资区成为中国—印尼“两国双园”项目中方合作园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以生产机电、铝合金、家具等轻工产品为主的洪宽工业村,年产值突破250亿元,曾经的有名贫困村变为“公园里的百亿工业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江阴港作为福清联通全球的海上交通枢纽,是这方水土的“聚宝盆”,海港与开发区的牵手,发挥出了“四两带千斤”的致富效应,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福建乃至全国都曾掀起轰动,至今已是硕果累累。
无憾 福清人的福气和骄傲
“福清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林文镜的智慧。”曾任福清市委书记的宋克宁在福清工作十年,称林文镜“比我们想得早、想得远”。
从商业的角度看,无法完全解释林文镜的投资行为。但是,在故土难离的深情中,林文镜又表现出非凡的智谋胆识。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林文镜的回归带来的不仅是资金项目技术,更是先进的理念、国际视野和精神力量。福清也正是依靠海内外共同协力,才能率先在改革开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俯仰之间,福清已无旧貌,从经济全省倒数跃入全国县域百强。林绍良、林文镜和众多华侨“送鸡生蛋”的故事还在坊间口口相传,一种敢为人先、奋发自强、饮水思源的精神在千年侨乡吐露芬芳,成就福清人共同的福气和骄傲。
林文镜曾说:“为了家乡,我一生无憾。”练知轩曾评价林文镜,称他是“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江阴港前,涛声依旧,闽侨的精神就在这侨乡大地静静流淌,生生不息。
- 市中医院五四北院区主体钢结构全面封顶(2022-12-29 15:25:00)
- 福州现代物流城三大专业市场建设“加速跑”(2022-12-29 07:41:29)
- 两岸“云端”共话宗鹤同源(2022-12-29 07:33:24)
- 福州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如期完成(2022-12-29 07:24:57)
- 2022年融台宗鹤拳武术国风线上展演活动举办(2022-12-28 17:24:55)
- 《福建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条例》明年元旦起施行(2022-12-28 15:45:00)
- 连江做好“六篇文章” “海上福州”桥头堡实现新跨越(2022-12-28 09:52:26)
- 福清检察异地帮教 引领迷途少年返航(2022-12-28 09:52:26)
- 福清系统推进“智慧党建” 创新打造“融e红”工作平台(2022-12-28 09:52:26)
- 福清打造全国首个预制菜产研城 落户元洪投资区(2022-12-28 08: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