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光明日报|听“三坊七巷”的历史足音

2022-08-24 11:02:09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听“三坊七巷”的历史足音

光明日报|听“三坊七巷”的历史足音“三坊七巷”一景 李芳 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听“三坊七巷”的历史足音扫码看视频走进今日“三坊七巷”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⑲】

自福州最繁华的八一七路南街段向西拐,几步之遥,一片古朴的建筑群落入眼帘,城市的喧嚣,即刻被来自历史深处的宁静所阻隔。

眼前这片街区,白墙黛瓦,古榕相间,红灯笼摇曳,马鞍墙飞翘,青石板路铺向远方,传统古厝分立两厢。“三坊七巷”,起源于晋,形成于唐、五代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它以南后街为轴,西侧三座坊、东侧七条巷棋盘状分布,保留了古代都市坊巷格局,内有古建筑200多座。

八月盛夏,记者随地道的“老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山漫步“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文脉精髓和近代民族精英爱国强国文化精神所在。南宋学者吕祖谦说‘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清代文人刘心香讲‘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还有,禁毒先驱林则徐、翻译《天演论》的严复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林山一出口,就知这是位福州的“活地图”。

“知道这座小院的历史吗?”他指着南后街旁一座坐西朝东的三进小院,“林觉民、冰心都曾在此居住。”不等回答,他道出了答案。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走进林觉民的书房,在声光电技术的展示下,百余年前,香港滨江楼上,林觉民书写《与妻书》的场景映入眼帘。这位24岁的先烈,有诀别妻子的百转柔肠,更有舍生取义的英勇无畏。

“林觉民牺牲后,林家将祖宅卖给谢家,冰心11岁回到福州,曾住在这里。”林山手指门前对联,边吟诵边解释,“‘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冰心的祖父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对联,在《我的故乡》《我家的对联》等文章里,冰心都提到了这副对联,可见对她影响之深。”

一座古厝,两段佳话。献身革命的报国理想,在不绝如缕的书香里得以延续,让这座宅院变得格外有分量!

“‘三坊七巷’面积不到40公顷,却是名人英杰‘密度’最高的地方。”移步换景,林山名人轶事信手拈来,让人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里,是福州人心中的文化地标。不过,20世纪90年代,也出现了一些杂音。”林山眉头紧锁。在旧城改造风潮中,“三坊七巷”遭遇危机。在林觉民·冰心故居面临“一拆了之”的紧急关头,福州市一位政协委员写信给新任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

习近平同志立刻指示:暂缓拆迁!

1991年3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三坊七巷”召开,议定了加强文物保护的7件实事,并由此衍生了惠及长远的工作机制。“三坊七巷”成为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典范。

“如果要进一步了解‘三坊七巷’的历史,咱们不妨去请教一位建筑专家!”林山带领记者来到位于黄巷的名城建筑学馆。这是福建工程学院教授、“三坊七巷”保护与修复主要设计师严龙华的工作室所在地。

严龙华正在书桌前修改书稿《福州三坊七巷:修复与再生》。翻开书稿,几乎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用铅笔、红笔、黑笔等不同颜色的笔做着增删修补。

严教授介绍,遵循“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按照“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三坊七巷”已修复历史建筑近200处。“‘三坊七巷’保护利用,不仅修复整体环境与物质形态,还积极保护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和城市记忆,既要延续建筑主体过去的辉煌,更要让它保持活力、创造力和文化魅力,创造新的辉煌。”毕竟是专家,严教授的话,很有高度。

为了增加质感,严教授希望我们实地踏访一番。大家随严教授来到衣锦坊的水榭戏台。

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宅院。但见花厅园林里,水榭戏台之上,乐音袅袅,台上唱念做打,台下热闹叫好。

“水榭戏台的活化利用,为传承、弘扬闽剧提供了很好平台。”演出结束,演员林剑峰走下戏台,和记者分享演出感受。他来自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每逢节假日,都会来此表演闽剧《荔枝换绛桃》。

不知不觉,已是日落时分,白天的热浪逐渐退却,如织的游人、鼎沸的人声攒集着、漫涌着,“三坊七巷”更显热闹。

沿着南后街继续往南行走,很多游客在“宝锐牛角梳”店铺前驻足停留。“福州角梳被称为‘福州三宝’之一,角梳制作最难的是开齿、踢齿,你看我们这个梳子的齿就踢得很圆润。”店主刘铁光拿起梳子,向游客展示传统角梳的制作技艺。他是福州角梳制作技艺第4代传承人。

和刘铁光的角梳一样,近年来,南音、福建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老字号,纷纷回归“三坊七巷”;中国商印展览馆、国潮金鱼博物馆等新业态也入驻街区。如今的“三坊七巷”,早已成为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会客厅”、闽都文化的“展览馆”,连续七年游客年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

信步走着,裹着人声,映着光影,“三坊七巷”的历史足音清晰可闻,危难时刻仁人志士的上下求索、觉醒年代福州儿女的奋发图强,似乎就在眼前……

(记者 方莉 高建进)

【责任编辑:詹婷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