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山洪冲刷 明朝古墓神道碑重见天日
7月初,长乐区古槐镇前塘村村民在腊溪中发现几块残碑,经现场勘察,为明朝古墓神道碑。
长乐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组织专家勘察后,在腊溪中发现了两块断碑及一块碑座。将两块断碑拼接起来看,中间大字楷体写着“勅赠御史遗安陈公墓道”,右侧小字写着“嘉靖十七年岁在戊戌吉日”。
据在现场的陈老伯介绍,在河岸前100米处的溪水中尚存有类似残缺石碑,由于连日大雨导致溪水暴涨,现场已看不清楚。之后,村干部组织村民动用挖掘机等设备从溪中又捞出一块残缺碑石。
该碑长200厘米、宽90厘米,石碑中间两行竖刻有“勅赠文林郎”“察御史义菴”,右侧刻有“嘉靖四十四年”,左侧刻有“秋七日吉旦”等文字,此碑剩余部分至今尚未发现。
“从上述两处残碑的文字信息中可断定这是明代官宦人家的墓神道碑,在古代墓神道是帝王、贵族和一些高级官员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神道碑则是指立于墓道前用于记载死者身份及生平事迹的石碑等。”长乐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物科负责人陈明告诉记者,为查清上述几块残碑中所体现的人物及内容,他查阅相关资料后初步判断,第一块碑中所刻“遗安陈公”应为明代长乐古槐上舍人陈垐。陈垐,又名遗安,字季厚,年少习儒,后因家贫辍学,以旷怀壮志、仁义节行为远近村人的楷模。另一块残碑所刻“义菴”应是陈垐二子陈大伦。
“该墓神道是否陈垐父子神道碑还有待专家考证。目前长乐区文物部门正积极协调镇、村加大对其保护力度,安装监控等设备,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适时开辟成石雕文化公园。同时邀请福州市考古队文物保护专家开展勘探、调查、论证,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及石雕造像艺术价值,将其纳入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利用。”陈明表示。(记者 余少林 蓝瑜萍)
【责任编辑:徐昕昀】
相关新闻
- 鼓楼南街街道打造闽都文化旅游国际品牌(2022-07-18 08:12:33)
- 福建:非遗进景区 土楼更璀璨(2022-07-17 16:22:25)
- 喜迎党的二十大——鱼拓画艺术展在福州开展(2022-07-17 14:38:35)
- 光明日报:闽都文化 再现芳华(2022-07-17 11:28:27)
- “国之瑰宝”熠熠生辉(2022-07-17 10:55:17)
- 明御史陈垐父子神道碑现身长乐(2022-07-17 08:33:57)
- 建成茉莉花茶史馆 耄耋台商“圆梦”(2022-07-17 08:12:11)
- 光明日报关注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向海图强,携手圆梦(2022-07-15 10:54:15)
- 原创音乐剧《富春璧合》后天线下首演(2022-07-15 09:09:19)
- 探秘迁台文化瑰宝《张胜温画卷》:一段漂泊史 悠悠两岸情(2022-07-15 08: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