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老红军王玉清——“金色鱼钩”映照金色人生
图①: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茫茫湿地,红军长征时曾穿越这片沼泽。新华社发
图②:1946年王玉清任东北民主联军某团炮兵连连长时留影。
图③:1950年王玉清在广东虎门要塞留影。
图④:王玉清晚年留影。受访者供图
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中,一篇题为《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让我们认识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和战友情——
茫茫草地中,红军战士断炊多日,一位炊事班老班长为照顾3名生病的战友,把缝衣针弯成鱼钩,钓鱼、煮鱼汤给他们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终,老班长倒在草地上。
忍饥挨饿、用缝衣针钓鱼、将“宝贝一样”的鱼汤分给战友……80多年前,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王玉清也曾是“老班长”那般模样。幸运的是,他走出了草地。
在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里,须发皆白的老红军王玉清,谈起往事思路清晰,声音洪亮,看不出已有101岁高龄。离休后的30多年里,他常常约上三五好友外出垂钓,为晚年生活增添不少闲趣。
夕阳西下,余晖洒向水面,闪着金色的波光。王玉清的妻子陈潮芳说,老伴有时会望着水面出神,“鱼咬钩了都不知道”。那一刻,王玉清的思绪或许又“飞”回那片草地,“跋涉”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
金色信仰
“跟着红军、跟着党干一辈子革命”
1921年,王玉清出生在贵州威宁,父母都是本分的贫苦农民。7岁起,他跟着父母给地主放牛牧羊。牛羊长得膘肥体壮,他却不知吃饱饭是啥滋味。
一次,王玉清用石灰水浸泡牛皮时,不小心把牛皮戳破了。“要么报官,要么赔钱”,地主的威胁逼得一家人走投无路。王玉清跟着父母,一路逃难到200多公里外的贵州黔西。
在那里,他了解到长征途经黔西的红军队伍积极开展“扩红”运动。什么是红军?什么是“扩红”?王玉清借着跟父亲买东西的机会,到城里一探究竟。
“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对地主特别凶。”亲眼目睹红军将粮食分给穷人,14岁的王玉清心中一动:这支部队不一样。
“小兄弟,你想不想当红军?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专为穷苦人撑腰。”一位红军战士来到王玉清面前,和和气气地问。
“与其在家吃苦,不如跟着红军走,奔条生路。”得到父亲同意后,王玉清参加了红军,成为红二军团电台班一名战士。
聪明好学的王玉清很快掌握了无线电台操作方法,负责收发电报。由于在军团部工作,他经常能见到时任红二军团军团长的贺龙。
“贺老总很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门,还把收发重要电报的任务交给我。”谈起80多年前的一幕幕,王玉清骄傲的语气中流露出几分俏皮,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得到首长认可、心中欢喜雀跃的“红小鬼”。
“累不累?苦不苦?”贺龙爽朗的笑声,从王玉清记忆深处传来。他至今记得,行军中贺龙坚持不骑马,常常拄着木棍出现在队伍中,和大家一起走。
“不累!”王玉清和战友们大声回答。战友脸上的笑容、队伍高昂的士气、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的目标……行进在红军队伍中,王玉清心中产生一种别样的幸福。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从那时起,镶嵌着金色党徽的那面红旗,在王玉清心中高高飘扬——
“跟着红军、跟着党干一辈子革命。”
金色光芒
“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甘陕”
已过期颐之年的王玉清,有满口令人羡慕的好牙,爱吃炸蚕豆等香脆的食物。有人向他请教养生“秘诀”,王玉清开玩笑说:“长征时我啃过草根、树皮,才有这么一口好牙!”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短暂休整后,部队继续北上,王玉清和战友们每人带着几斤炒面,挺进茫茫草地。
野外行军,缺乏补给,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和战友们就断粮了。
“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什么能吃就吃什么。”王玉清回忆,炊事班长看到他们几名小同志饿得实在走不动,就把装粮食的口袋翻过来,用水淘洗,煮成“米汤”给大家喝。那碗几乎没有米的“米汤”,把奄奄一息的王玉清和战友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一路枪林弹雨,几近山穷水尽。那天,疲惫不堪的王玉清坐在一处水沟旁休息,恍惚间瞥见水面泛起波纹,不由心中大喜:有鱼!
“我当时没力气蹚进水沟捉鱼。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进这样的水沟,再也没出来。”
王玉清突然想起别在军帽上的两根缝衣针。他灵机一动,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竟钓上来几条拇指长的小鱼。“得到宝贝一样”的王玉清,把煮好的鱼汤分给身边的战友。恢复一点体力后,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向前走……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支撑他们走出草地。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每次重读《金色的鱼钩》,想象着父亲和战友们在长征中艰苦跋涉的场景,小儿子王宁就对父辈们多了一份敬意。多年后回望长征,王玉清也感慨地写下这样的诗句:“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甘陕。”
曾见证红军将士跋山涉水的“米袋”和“鱼钩”,早已遗失在历史的角落。而它们所散发的“金色的光芒”,将永远闪烁在新的长征路上。
金色荣光
“军人的岗位就该在边防和战场”
2021年2月9日,亲友们为王玉清举办百岁寿宴。
老寿星走进现场,立正,向来宾敬了一个军礼。
“回望一生,有4件事我觉得最自豪”,王玉清激情致辞,“第一件事是出生于1921年,有幸与党同龄。第二件事是坚定不移跟党走……作为党员,我一辈子忠于党;作为军人,我作战勇敢,奋斗了一辈子。我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
1940年,王玉清在百团大战中火线入党,随后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勤奋好学的王玉清在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不断成长,5年后考入延安炮兵学校,成为我军第一代炮兵。
从延安炮兵学校毕业后,王玉清回到战场。与战友扛着上百斤重的炮弹箱飞跑、搬起炮弹连续装填……一场场战斗下来,王玉清落下腰疼腿麻的老毛病。可他毫无怨言:“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军人的岗位就该在战场上。”
在儿女们的童年记忆中,少有父亲的陪伴。1957年,王玉清被调到福建省军区某部。在福建工作的20多年里,不论是参加重大军事演习还是落实战备训练任务,只要上级一声令下,他总是迅速响应,迎难而上。直到1983年,他从原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的岗位离休。
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一枚枚泛着金光的奖章、勋章、纪念章,如同一队队等待检阅的战士,整齐摆放在王玉清书房中一个外形质朴的4层玻璃柜里。
“这是30多年前父亲专门请人定制的。这些年我们几次搬家,家搬到哪儿父亲就把玻璃柜带到哪儿。这是他一生珍视的荣光,绝不会让它们沾染一丝‘尘埃’。”王宁说。
20世纪70年代,时任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的王玉清曾对子女“约法两章”:一是不以他的名义办任何事情;二是不能在他管辖的部队当兵。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王玉清还把二女儿送到艰苦偏远山区当民兵。
近些年,王玉清熟悉的老战友、老领导相继离世。有时,他会忍不住问儿女们:“我是不是活得太长了?”
“这是您的福气,您要多替战友们看一看祖国的繁荣富强。”大女儿王洲这样安慰父亲。
如今,走过百岁人生的王玉清有了新的期盼:活到106岁,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
他要替牺牲的战友们见证: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正一步步走向强大,走向新的胜利……(记者 单慧粉 通讯员 叶冰斌)
- 党建引领 福州开创发展新局面(2022-06-05 10:57:23)
- 福州:端午促消费 商圈活动多(2022-06-05 09:31:19)
- 首届开闽世家闽台源流论坛举行(2022-06-05 09:31:00)
- 端午假期 遇见非遗的“现代面孔”(2022-06-05 09:30:27)
- 上下杭采峰别墅方所艺文空间引入央企(2022-06-05 09:30:10)
- 福州城市雕塑设计大赛征集到4000多件作品(2022-06-05 09:14:10)
- 30年·30人|吴则文:传承弘扬闽剧“忙并快乐着”(2022-06-05 08:44:48)
- 30年·30事|福州国际友城文化节下旬举办(2022-06-05 08:24:14)
- 福州:文明花开幸福城(2022-06-05 08:18:40)
- 在榕台胞组队参加首届世界龙舟联赛(2022-06-05 0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