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明:知“竹”却不知足
王新明作品《苏武牧羊》。 章逸琳 摄
水波澹澹,渔舟回棹。船头一戴笠渔翁,手拿一杆旱烟,神情悠闲;船尾悬挂渔网,一童子在网间戏耍……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仙游)红木艺雕精品博览会上,竹雕作品《渔翁》收获了观众的眼球和评委的好评。对于它的作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仙游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王新明来说,矢志竹雕的背后,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本领,更是传承文化的使命。
一刀一锉 化廉竹为神奇
选材、锯坯、蒸煮、脱脂、描稿、修光……制作一件竹雕作品需经过十几道工艺,其中,选材十分讲究。
王新明所用的材料基本都是竻竹根,他特别钟爱生长于多石地方的竹子。“竹根的天然形态千变万化,长势越奇特,越符合自己的口味,创作出的作品才别有韵味。”
竹根旁生长出来的竹芽雕刻成观音身边的孩童,自然而有雅趣;竹子生长出来的不规则竹节便成了达摩身上衣服的褶皱,巧妙而不突兀……王新明巧妙地运用竹子自然奇特的造型,构思遐想,创造出一件件精巧的作品。
“根据竹根的自然状态随势赋形,既要保留竹根本身原始的形态美,也要通过雕刻赋予它艺术之美。”每次下刀,王新明都要仔细斟酌,在竹青、竹肉和竹黄之间因材施艺。“一个是靠手感,一个是看竹纤维。如果竹纤维排列越松、竹肉越软,就说明竹壁越薄,下刀要格外小心。”因为竹子容易崩裂、壁薄心空,力度难以拿捏,所有工序都只能由一人独立承担,一件优秀的竹雕作品至少要花数月功夫。
晚归苇丛的渔舟,依石而眠的达摩,破扇扑蟋的济公……如今,王新明将濒临失传的莆仙“精微透雕”绝技运用于竹雕,并采用“欲断先连”等工艺手法,在方寸之间展现栩栩如生的形象。
前辈提点 留守竹雕技艺
王新明生于仙游县榜头镇溪东村“王氏竹木雕世家”,从小得祖辈的雕刻技艺熏陶,年仅15岁便出师了。
虽然身怀家传技艺,但受到红木家具市场蓬勃发展的诱惑,年轻时他也想过弃艺从商。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到著名古玩鉴赏收藏家、明清竹雕及家具鉴赏收藏家王世襄的电话。
原来,王世襄无意中看到王新明的竹雕作品,觉得作者虽然年轻却很有天赋,有意培养。为了留住人才,王老邀请王新明到北京发展,为他请来教师补上文化课,并在设计创作上给予很大帮助,还在鲐背之年提笔撰写了《圆雕竹刻家王新明》。
“国内做古典红木家具的工匠数以万计,从事竹雕的艺人不足千人,而真正懂得竹雕技艺精髓的更少之又少,你要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王老的谆谆话语和惜才之情,王新明至今铭记在心。一边是挣钱工作谋生安家,一边是竹雕技艺濒临失传,前辈的真诚劝导和良苦用心,让王新明下定决心传承竹雕技艺。
守正创新 解决防蛀难题
十余年来,王新明兢兢业业搞创作,努力为传统竹雕开创一个新的流派。在传统的雕塑题材上,他不拘一格,推陈出新。他刻刀下的观音、达摩、关公等传统艺术形象,有的倚树沉思,有的施展神通于巨蚌腹中,有的歇于铁鞋之上,都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竹料有易腐朽、虫蛀的缺点,作品难以长期保存。“因为虫蛀的问题,竹雕作品曾被大量退货。”即使雕工再精湛、造型再精美,不能长期保存,对客户来说就是个“劣质品”,大大影响竹雕行业的发展。
“祖传的办法是用豆腐水煮,但效果也不理想,一两年后作品还是会出问题。”虽然学历不高,王新明骨子里喜欢搞钻研。几番摸索后,他发现竹子里有一种甜性纤维对腐化起决定作用,于是尝试着用药水祛除这种纤维。
经过千百次的实验,经过泡、蒸、煮等多道工序,他研发出防腐防蛀的“独门配方”。此后的作品,再也没有出现虫蛀现象,收藏价值顿时得到了提升。同时,他还在防腐过程中添加特殊的仿古涂饰,使作品达到“仿古胜古”的艺术效果。
技艺臻于纯熟,知“竹”却不知足,这就是如今的王新明。“竹雕历史悠远,在古典文献中最早可见于《礼记》。虽然这项技艺的传承授徒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用自己的方式让它发扬光大。”他说。(记者 章逸琳 卢建伟)
- 德化白瓷艺术联展亮相福州三坊七巷(2022-06-08 10:16:34)
- 福州:“云”赏曲韵 乐享端午(2022-06-06 08:26:45)
- 探寻闽侯“龙舟村”的匠人故事(2022-06-05 10:17:55)
- 速来!连江这里发布征集令!(2022-06-05 09:30:43)
- 福州城市雕塑设计大赛征集到4000多件作品(2022-06-05 09:14:10)
- 福州检察两个作品获奖(2022-06-03 08:51:30)
- 福建福州:童心向党 以笔传情(2022-06-02 12:19:10)
- 九日台举办《琴亲我的宝贝》音乐会(2022-06-02 11:06:26)
- 首届市青少年科普创新发明大赛开始报名(2022-06-02 08:13:30)
- 画出心中“最美茶园的河” 10名小学生绘画获奖(2022-06-01 09:21:32)